不列顛戰將,邱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
「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
溫斯頓.邱吉爾(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1.30 – 1965.1.24)
生涯跨越兩次世界大戰,作為大英帝國第61、63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近代歷史教科書絕對不會遺漏或忽略的名字,邱吉爾,被譽為是公義、真理得以存續今日文明世界的關鍵角色,即使治理觀念上帶了點「種族歧視」的老派味道……如果硬是要在雞蛋裡挑出任何毛病的話。
邱吉爾誕生於英倫傳統名門史賓賽家族(Spencer,與黛安娜王妃乃同一血脈)之後,父親倫道夫(Lord Randolph
Churchill)為後來的內閣要員(印度事務大臣與財政大臣)。西元1888年,邱吉爾進入哈羅公校(Harrow School),據稱他個性叛逆、不受拘束,雖然擊劍術一流,還拿到校內錦標,但課業上就僅在歷史科和英文科表現出色。
歷經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RMAS)嚴謹的教育訓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校排20)的邱吉爾,獲得了駐外情報單位和小報社的注意,隨著西元1895年以降輕騎兵團在印度、南非等地留下足跡,他也完成不少報導文學、創作小說與甚為重要的情資蒐集。
值得一提的是,有次邱吉爾「意外」(?)被捕,囚禁於南非俘虜營裡,但他居然趁著大熱天「意外」(!)逃獄成功,年方25歲就變成當時大英帝國的話題人物……西元1900年,邱吉爾繼前一次參選敗北後,第二次代表「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挑戰下議院席次時,總算以「越獄英雄」(!)之姿順利當選!
但,
論年齡、論輩分、論人脈,在國會殿堂一群「老油條」叔叔、伯伯眼裡屬於「幼兒園」的他,甫就任後就顯得有些叛逆(射手男的浪漫?),邱吉爾除了未出席行禮如儀的國會開幕典禮,選擇前往美國訪問以籌募個人的政治資金外,在議事廳裡,他更多次公然違背黨意,如反對帝國海外擴軍、貿易壁壘等決策……
四年之後,果不其然,自許「孤鳥」(獨立派保守黨員)的邱吉爾終於讓黨中央的「長輩」們看不下去,要求他自行註銷黨籍!退出保守黨。
隔年轉投效「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並再次贏得議員席次後,邱吉爾獲得了長官提拔,進入坎貝爾-班納曼爵士(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的內閣團隊,先後在殖民、內政與國防等專業領域裡做出多項施政上的重要變革;期間還因一戰時對德戰線陷入僵局,備受「前東家」,也就是在野黨(保守黨)的抨擊憤而辭職,並親自前往法國,投入西線戰事。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141549
西元1917年7月,隨著內閣新一輪改組,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邀請邱吉爾重返政壇核心,擔任戰時軍需大臣。他主張加速坦克、飛機與化學毒氣的添購與生產,也讓英國開始重視飛機在戰場上的運用;一戰落幕後,歐陸各大強權勢力重劃與新興的共產主義崛起,邱吉爾除了升任「陸軍大臣兼命空軍大臣」,更力主英國積極干預俄國紅白(軍)內戰,徹底消滅社會主義的火苗,更痛斥蘇聯共產黨為「殘暴的大猩猩」!其亟欲剷除社會主義分子的決心,讓他被貼上反共先鋒的標籤。
此外,在當時大英帝國內爭議不休的南非、愛爾蘭自治問題上,邱吉爾則做出難得的初步妥協,讓兩地相繼走向自治領地位,也讓後者奠定了未來獨立建國的法源基礎。
只不過,西元1922年11月的國會大選,由於西班牙流感的肆虐,還有一戰時耗盡各種資源帶來的慘痛傷亡與經濟衰退,英國選民立場出現擺盪,逐漸往左翼思想靠攏,轉而有意識地支持「工黨」(Labour Party)……席次一口氣增長85席之多。
邱吉爾所屬的自由黨一分為二,淪為國會第三大勢力,他自己也輸掉了在地議員席次,而且不是只有一敗,是三連敗(1922、1923、1924)……眼睜睜看著工黨成功籌組建黨後第一次執政團隊,他卻連續兩年以自由黨候選人的身份輸掉議員選舉,就算改用無黨派人士投入倫敦小選區的補選,邱吉爾一樣以43票之差落選!
「任何人都可以轉換黨籍,但轉換兩次……這就需要有點智慧了。」
西元1924年10月底,邱吉爾以無黨籍憲制派人士再次投入大選,但這次有著保守黨於背後予以奧援,贏回了國會一席之地,返回政壇。隔年再次申請加入保守黨的他,也在新的鮑德溫(Stanley Baldwin)內閣裡出掌財政大臣之要務。
可是伴隨國內經濟衰退導致的罷工事件層出不窮與政經局勢不穩,西元1929年時,工黨又一次完成政黨輪替;想當然爾,內閣新名單裡早就把邱吉爾的名字直接刪掉!
By T. Garrett (+1935\) - Scanned from Manchester: The Last Lion: Winston Spencer Churchill,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279583
那個時候,邱吉爾已經55歲了,擠身昔日叔叔、伯伯型的「資深」政治人物,但眼下不見過去年輕氣盛的「喊水會結凍」,似乎已失去了所有的光環與舞台。
或許,「歷史」就像其英文字母裡所包含的「story」,當中最令人讚嘆或悸動之處,莫過於如同小說故事般地展開,在某些必要時點上,原本被埋沒或塵封的人物會像「救世主」一般出現,打破萬惡的「母體」。是時也還是運也,亦或者是昭昭天命也,吾人不敢斷言…
就在一戰之後,大英帝國,乃至於法國、義大利等,全歐洲大陸所壟罩的和平主義和集體裁軍思維,幾乎已讓當時所有世人堅信,在政治家睿智的斡旋與條件交換下,殺戮烽火必將遠離。
然而,就是有個「叛逆的歐吉桑」,名字正是叫做邱吉爾的那位吧?
他,是全英國碩果僅存,極少數呼籲國家應維持一定軍備實力的政治人物,更像《舊約聖經》裡的士師先知一樣,透過報刊評論,點出承平時代下德國或義大利政權所隱含可怕的致命危機!他殷切呼籲法國等盟邦務要提高警覺,保持應戰的軍事實力……因為若阿道夫(Adolf Hitler)的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持續向外擴張,法國除了會是納粹魔爪的頭號對象,整個人類文明也極有可能毀於反卐字的鐵蹄蹂躪!
但是,多數人都笑這位歐吉桑危言聳聽,自找麻煩。
西元1939年9月1日清晨,離開政治核心圈屆滿十年的邱吉爾,穿著正式禮服出現在首相官邸……
氣極敗壞加上六神無主的內閣成員們,此刻決定拋開成見,邀請邱吉爾加入「戰時」內閣,是的,不是「暫時」的,而是戰爭時期的行政首腦群。
說時此、那時快,第三帝國的坦克已整個踏平波蘭邊境的鐵絲網!奧地利被吞併,捷克也遭希特勒大口嚥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打!此刻的英國紳士就像是冬季沉睡的人猛然冷醒,這才發現……原本用來禦寒的皮衣居然是山寨貨,上面更印著《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由希特勒、墨索里尼精心製作,英國首相張伯倫誠摯背書還掛保證!
「這場戰爭在開始之前即可輕易遏止,但英國人民的不明智、輕忽、麻痹和好心腸,反而讓壞人重新武裝!」
同年9月3日,邱吉爾接下內閣海軍第一大臣的印信。
8個月後,首相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眼見歐洲戰情陷入頹勢,內閣信任案又僅以慘澹票數勉強過關下,自知坐在大位難以維持,因此決定提出總辭,並在各黨派斡旋協調之下,推舉邱吉爾出任首相大位。(近年來史學界對張伯倫的歷史定位逐漸有所調整,認為西元1938、1939年間的英國軍備仍處於老舊不足的狀態,貿然對德國開戰將帶來難以收拾的災難。)
刻意不寫下任何致意信函挽留前任首相以沿襲傳統官方慣例的邱吉爾,不抱持與前朝內閣相同的綏靖(姑息)主義,邱吉爾憑藉著不妥協、不怯戰,以及不投降的信念,在西元1940年的5月中旬,進行了首次的國會演說,親自向議員們表示身為英國人的霸氣:
「你們問:我們戰爭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
勝利!
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
381票對0票,如壯闊史詩般的絕對優勢,英國下議院表達了對邱吉爾新內閣的支持。
6月10日,義大利法西斯政府向英國宣戰,邱吉爾再次做出回應:
「我們在海外的大英帝國臣民們,在帝國艦隊的武裝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最適當的時候,會拿出祂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6月18日,法國已經宣告淪陷,歐陸各地也陷入一片火海,邱吉爾依舊在國會裡向議員們打氣著:
「讓我們勇敢地承擔,保衛這民主世界最後陣線的義務,如果到後來我們的大英帝國和她的聯邦真的可以留存千年的話,人們會如此稱讚到……看哪!這是英國人最光輝的一刻!」
到了8月,希特勒決定出兵不列顛,英、德空軍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對國空戰,德國空軍每天平均出動戰機高達一千架次,後來更連續57天進行對倫敦市區的無差別轟炸!
英國皇家空軍在人數上雖然處於劣勢,每位飛行員幾乎一天都必須執行3次以上的任務,但英國人不懼戰,寧可用殉死的信念捍衛土地!(這裡沒有內鬼!沒有什麼和平協議,望周知。)
終於,在9月19日時,希特勒判斷空戰無法輕易得勝,於是被迫放棄大規模登陸計劃,不列顛空戰最後以英國的勝利畫下句點。
西元1940年的年底,艱辛承受德軍猛烈空襲砲火,英國境內的美元儲備也將近枯竭殆盡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決定用租賃的方式大量供給英軍軍備所需,從50艘驅逐艦到一億三千萬發子彈,兩國同源的盎格魯血脈,建構起牢不可摧的同盟。期間邱吉爾除了領導英國軍民同胞誓死抗敵之外,還一度不畏德國潛艇魚雷攻擊的風險,動身前往美國進行友好訪問,並串聯起民主友邦的抗軸心國陣線。
西元1941年10月底,邱吉爾受邀回到母校演講,在哈羅公校滿場爆滿的師生面前,66歲的他,不畏負面消極與帝國可能投降的輿論陰影,疾聲呼喊著:
「…永不屈服,永不屈服,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不論大小,無論大小,都不要屈服……
除了對榮譽和明智的信念外,別屈服。永不屈服;
永遠不要屈服於敵人看似壓倒一切的力量。」
邱吉爾,此刻此時,就像是一位騎士般屹立於英倫島上,揮舞者手中的「王者之劍」(Excalibur),守護那賜福之島(Isle of the Blessed)免於納粹惡龍的狂魔亂舞。
西元1942年8月,為了聯手除去納粹惡匪,邱吉爾動身訪問蘇聯,向史達林(Joseph Stalin)保證英美盟軍絕對會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減輕蘇聯獨自面對德軍砲火的壓力。22個月後,諾曼地登陸戰傳來大捷的消息,史達林特別發電向邱吉爾表示祝賀,形容盟軍的行動乃是「戰爭史上從來也沒有過足以與之類比的偉大事業。」
By U.S. Signal Corps photo. - http://hdl.loc.gov/loc.pnp/cph.3a33351http://teachpol.tcnj.edu/amer_pol_hist/thumbnail381.html,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38831
西元1945年5月7日,距離邱吉爾接任首相即將來到五周年前夕,德國隨著希特勒的自盡,終於高舉白旗無條件投降,第三帝國也宣告覆亡。
很快地,英國戰時內閣功成身退,準備進入改選流程。7月5日,邱吉爾領導的保守黨在國會大選裡,
輸了。
沒錯,197席比393席,非常懸殊的開票結果,保守黨陣營敗給了工黨。在推動社會福利新國家的政見作為誘因下,飽嚐戰爭之痛的英國人民期盼工黨能帶來不列顛島上新的希望。
對他們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
西元1951年國會選舉,保守黨重新奪回政權,邱吉爾以不二人選之想,又一次接下首相的重責大任。高齡77歲的他,此時依舊活力充沛,對外調停朝鮮戰爭與建立新的中英關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互承認並實現邦交正常化,彼此更享有雙邊外交豁免與互惠權益。
兩年之後,他以《不需要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The Second World War)一書,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寫下普世政治人物難以超越的里程碑!
「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強盛民族的標誌。」,在回憶錄的第一部裡,邱吉爾引用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us)留下的名言,表面上同情一戰時領導法國走出困境泥淖,卻又被法國人拋棄的首相克里蒙梭(Clemenceau),認為法國國力如此虛弱卻還自以為是強盛民族的想法為欠缺思慮的,但實際上也巧妙呼應著當年戰後讓他連任失利的英國人,是忘恩?還是無知?
邱吉爾也公開請求西方各盟國積極投入戰後新德國的經濟與社會重建工作,在他的訴求中,唯有英、法、德三強在西歐連接成堅強的民主陣線,才得以與蘇聯還有東歐赤色世界相抗衡。
「從波羅的海邊的斯賽新(Szczecin)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Iron Curtain)已經拉下。」
有個未經證實的笑話,是這麼說的:
蘇共史達林(Joseph
Stalin)一次在國際會議裡中遇到了邱吉爾,由於得知邱吉爾的保守黨落敗,於是打趣地說:
「哈哈,您打贏了仗,貴國人民卻罷免了您,此事在我國絕不會發生。」
邱吉爾不以為然,帶些自豪地回應著:
「史達林先生,我打贏了仗就是為了保障人民擁有罷免我的權力。」
西元1955年4月,高齡80歲的邱吉爾自知年事已高,決定交棒傳承,在群眾簇擁中離開首相官邸,正式從政壇引退,交棒給副手暨姪女婿安東尼.艾登,但依舊保有下議院議員席次;
西元1965年1月24日,守護民主堡壘超過一甲子,堪稱大英帝國最佳紳士代表的邱吉爾安然辭世,告別了人生舞台。兩年前,他剛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榮譽公民」(Honorary 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至今僅八位外國公民獲得此不朽殊榮。
肅穆莊嚴的國葬儀式當天,一共吸引了超過32萬人,百餘國各方政要的親臨觀禮。
「成功並非終點,失敗更不是終結;唯有勇氣才是真正的永恆!」
,邱吉爾又一句傳世名言。
By Tim Buss from North County,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 Winston Churchill, Parliament Square, London,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6223851
尾聲:
西元2002年,英國BBC舉辦了「最偉大的英國一百人」(100 Greatest Britons)票選活動:
第8名:約翰.藍儂(小朋友們可能已經不記得的「披頭四」!)
第6名:牛頓(被蘋果砸到頭…嗯,自然組學生的偶像…或惡夢?)
第5名:莎士比亞(英文系、愛看書的同學誰不認識他?)
第4名:達爾文(我們都是猴子的演化後代!)
第2名:布魯內爾(Isambard Kingdom Brunel,誰?不朽的工程師。)
By Yousuf Karsh - Flickr: Sir Winston Churchill,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1991931
總冠軍:邱吉爾,是,邱吉爾,想必你也舉雙手贊成吧。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nston_Churchil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