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碗蒸,好。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黃河徹底冰。」
,《大雪》宋‧陸游
某年大雪,朱紅宮簷妝點著雅致白茫。
帝進膳畢,向總管太監嘉許道:今日內膳房準備的料理美味可口,雖是小盅一品,樣式不甚華美,然品嘗之後,竟猶勝燕窩雞糕酒燉鴨子熱鍋一品有餘,理應喚來庖長,在龍顏御前稱獎一番才是。
作者拍攝 |
太監應答,此品乃極東海上扶桑國所特製之進貢小點,番名為「喳瓦穆煦」也。
帝聞之,惡其倭名,隨即傳旨中和殿,諭令大學士為其更名,除信、達、雅三者兼具外,末尾更需以一「好」字作結。
聖令派下方不過一炷香的時間,乾清宮內扶桑膳食之馨香餘韻未散,一道「摺子」已由內務府急忙呈上,龍飛鳳舞的字體,依稀仍感受到當下提筆時的勁道:
温公有至言,「茶」新墨惟舊,
玉光吹不散,「碗」面一輪秋,
野禾生前圩,「蒸」耳似馬巤,
名花催得句,「好」鳥喚梳頭。
曰:茶碗蒸,好。
帝閱大喜,直嘆絕妙好辭。「喳瓦穆煦」,漢名應作茶碗蒸,素雅中見食材底蘊之飽滿,淡麗中嚐滋味芬芳之細緻,且一個「好」字了得?
正打算開尊口詢問是何等「中和殿大學士」有此滿腹經綸之際,帝又望摺子底部似乎還遺有少許筆墨,待定睛一看:
「户」樞從不蠧,歲月任推遷,
「長」信多秋氣,昭陽借月華,
「大」雅久不作,淳風日澆漓,
「人」見不嫵媚,何以娛大家。
P.S.:茶碗蒸,我煮的。
「等一下!哈哈,你這也太不正經了吧?我每天想三餐要準備什麼就已經夠累了,居然還要被寫進烹飪穿越文?煮『茶碗蒸』給皇帝吃?」
身兼內膳房主事與中和殿大學士的「戶長大人」,好氣又好笑地,夾了一塊壽司給我。
大雪,暖心。
作者拍攝 |
尾聲:
茶碗蒸(日文:茶碗蒸し、ちゃわんむし),又名日式蒸蛋,據說肇始於中華蒸蛋料理的東傳改良,於西元十八世紀中葉首度出現在日本長崎的唐人街餐廳……以結合山海珍味之名擺上。這裡不只是江戶幕府鎖國政策下,中日貿易往來的唯一窗口,擺上的菜色與進食模式更是當時日本相當罕見的異國風佳餚與圓桌共食料理,亦開了慣於傳統一人一份之飲食文化的日人先河。
後來到了明治改元之前,同樣是長崎,第一家專賣茶碗蒸跟蒸壽司的餐廳「吉宗」於西元1866年(慶應二年)創設於萬屋町,至今已擁有近一百六十年的歷史,堪稱「長崎之味」的代表,更是茶碗蒸料理的元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