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不鳴》

「若時鳥不鳴,則殺之而已」,織田信長。

「杜鵑雖不鳴,亦使鳴以示之」,豐臣秀吉。

「若郭公不鳴,則待之以至其鳴」,德川家康。

 

從領銜提案、兩階段連署到完成第一階段24個選舉區投開票,半年來讓國際媒體關注、台灣社會熱議的立法委員(包含新竹市市長)罷免案,一如大衛迎戰歌利亞的戲劇性(dramatic)結局,從罷藍、綠委分頭送件的2425):0,直到開票後的罷藍、綠委成果再次回到了00的天秤原點,這也讓訴求「大罷免、大成功」的罷團或百萬台派支持者感到萬分沮喪,若再加計諸多社會賢達勇於發聲的百工百業挺罷免活動,以及千里返鄉護台遊子們的積極參與,此等熱血、此等士氣,收尾時居然一分(席)未得,勢必給人的失落感或無力感至今依舊無法平復,甚至有些意見領袖亦在網路平台上開啟了一連串的垃圾話或找戰犯時間……


當然,所謂「2330跌到剩330」、「台海戰爭已經倒數計時」、「移民申請請加緊腳步」等論述也成為網路熱門搜尋的關鍵字之一。但換個角度,大罷免24席立委的「大失敗」,數字上大大的「0」,只不過是回到560天前,西元2024113日晚間的答案而已,人民(又一次)選擇了以「不同意罷免」的方式繼續給予選區內的立法委員當選人為其喉舌至下一次國會改選的機會……吾人就算怪罪「普發一萬元是在野黨政策買票」也好,痛批「國難危機當前、民智依然未開」也罷,結局殘酷,卻也合理,因為才五百多天的準備就想要一舉翻轉或掃除各地方政界,如花東、桃園等數十年累積的詭譎糾纏的政治或權衡生態?

維基百科檔案照
由 KOKUYO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3839904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夫縱觀歷史的鐵律(或鐵鎚),名人的佳句是這樣血淋淋地告訴後代政治從業工作者,注意,這段話不是給那些街頭日曬雨淋的罷團志士或躲在電腦螢幕上打字的網紅或網軍,站在罷免的對立面,這些身陷被罷免風險的立委,無一不是政治圈打滾多時的老鳥、戰將或是具傳承意義的政二代,在此不用再一一點名。簡而言之,若罷免是一場民間自主性發起的寧靜革命,意圖革除舊有的家族、農漁會派系或銀彈綁樁政治,其力道可能(其實可以把「可能」拿掉了)遠大於「太陽花運動」的話,那避免「被罷免」就是一場真正反革命的政治博弈,同理可證,「反革命,不會是請客吃飯的嘉年華,也不會是空戰的做文章,也不會是繪畫繡花的載歌載舞,不能那樣雅緻的不食人間煙火……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的訴諸美好理念,那樣溫良恭儉讓,無法對敵人的痛處攻擊再攻擊,遲早被群眾的革命之火推翻!」……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誰說的?誰那麼一針見血?正是毛澤東。也正是毛澤東的縝密算計與時勢所趨,擊敗了當年號稱世界霸權之一的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在中國)!

 

「理想」,其實是一種近乎烏托邦式的不負責任迷信,而後期不少罷團領導人主張「反共(抗中)」的口號更是與「理想」一詞大相逕庭!看看抖音與小紅書,支付寶與微信,淘寶與海底撈,陸(中)劇跟陸車(CKD)在台灣的高流通率與受歡迎程度,你用長篇大論宣示或解釋發不了一萬元之餘,又要人民起義來歸,齊心反共?聽到一千億補貼(摸不到的)台電,很多人會寧願政府大膽違憲、債留子孫,也要拿到眼下的一萬元……我算算,八股台積電?五客漢來島語自助晚餐?一個星期的生活費?哼,管我怎麼花,政府「偷」走了我的一萬元,就是我的敵人!反紅共未至,反綠共已行!

 

還有,別忘了,給人民投下「不同意罷免票」權利與機會的,也讓挺過罷免案立委們摘下「無敵星星」的,正是罷團辛苦走過,流血流汗的三階段合法罷免流程!也就是民主程序,所以開票告一段落之後,別再談論這是民主的黑暗或崩潰。

 

「在字面上,這是西元二十世紀吾人所見過最自由、最民主的同類文獻……充滿了巧妙且令人稱羨的設計,看似能保證近乎完美的民主制度運作。」,對《中華民國憲法》的美言?非也,是昔日歷史學者評論《威瑪憲法》(Weimarer Verfassung)時的用字遣詞,可遺憾的是,這部憲法雖然在當時一戰後艱難的德意志社會、政經條件下果敢建立並落實,但隨著全球經濟大恐慌與德國大環境長時間陷於頹勢,以及本身設計時的缺陷,最後孕育出了希特勒與第三帝國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歷史共業,我想不屬於菁英或庶民單獨承擔,而是一代人或兩代人的命運。

https://de.wikipedia.org/wiki/Weimarer_Verfassung#/media/Datei:Bundesarchiv_Bild_102-12356,_Potsdam,_Reichsarchiv,_Reichsverfassung_(cropped).jpg


「理想」值得尊敬與紀念,身為歷經「韓流」起落的高雄人,罷免多數人民認為的不適任者,確實是一種在行政上力挽狂瀾的最終手段,但「時機」的掌握或許比純粹的罷與不罷來得重要……

 

高雄的韓市長當時跳級出馬競選總統,先是在第一任任期內辜負部分市民承諾,爾後又以可觀票數敗給尋求連任的蔡總統,一人足以扛起藍軍的恢弘氣勢也逐漸由盛轉弱,正好給了「光復高雄」罷團的絕佳宣傳機會,加上對立方是「意料之外」落敗的陳三歲(咦?),補足了高雄人於成功罷免之後的補選首長缺口,天時、地利、人和,還有綠營支持者對陳其邁成為市長後的寄予厚望,因此寫下了後來九十三萬餘票支持罷免韓市長的「歷史」……可回歸現在的時間軸,若一旦成功罷免,罷團或操盤人士是否已規劃再次補選時強而有力的參選人?足以撼動被罷免人所建構政治版圖的人選?而且韓市長是在所謂的深綠選區遭到罷免,不是綠營在深藍選區罷免掉韓市長,若無通盤考量,我們只得回到上一段:「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至於以藍軍為首的反(對)罷(免)方除了守下固有的立委城池,更在友黨(台灣民眾黨)的奧援下於部分優勢選區裡再創得票高峰……但此結果是否就是藍營的長治久安或重返執政有望呢?

 

如果將罷團成員或是台派人士所凝聚起來的「反共」、「反紅」、「抗中保台」之氣勢比喻為一股已然沸騰的殺焰,決志要掃除島內親中立委毀憲賣台的話,相當諷刺地,藍白軍的主張普發萬元對應閣揆(有些意外)火速的公開否決,著實掌握了足以「誘發」更多立場搖擺的民眾願意投下反對罷免一票……

 

換言之,前者(罷團)殺之、後者(藍白)誘之!

 

楊齋延一錦繪 本能寺燒討之圖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C%AC%E8%83%BD%E5%AF%BA%E4%B9%8B%E5%8F%98#/media/File:Honnoj.jpg

可惜,72624區立委罷免投票不是歷史書上戰國時期的兩強對壘,而是活生生憲法體制內的票票等值。罷團亟欲要剷除親共者,首要目的是爭取廣大且沒有太多意識形態的中間選民(或稱搖擺公民,沒有不敬的意思),但「反共」的宣傳之於國會的立法權持續擴張,顯而易見地沒有贏得相對多數人民的「共鳴」……

 

北四、新北十二、桃二等選舉區,曾經綠營在此取得戰果,蔡總統連任時也以一定優勢勝出,但為何罷免票會明顯落後反罷免票?以計誘之。

 

人民不可能輕易忽略或漠視各地層出不窮的死人連署書,也不會忘卻幾位有案在身的立委,而與中國統戰部門密切交流,眉來眼去的畫面也自然不是青煙一縷,真要認真檢討起人民危機意識不夠、公民素養匱乏、過於聽信耳語,甚至是痛斥「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活」,我想多數政治評論者都可以寫出精彩絕倫的論文,但是與其伸出指責人民的食指,倒不如先看看指向自己的四根手指!

 

1.  菁英與庶民的鴻溝:


社會精英,企業主或藝人,乃至於各方賢達在選前勇敢表態支持大罷免的做法絕對是一樁美事,尤其「百工百業挺罷免」的網路號召,代表台灣已經不再是過往對政治立場噤聲,羞於啟齒的年代。但其中幾位高知識份子(或頂尖專業人士)將己身學經歷、服務機構的洋洋灑灑與力挺罷免藍委畫上等號,訴求自己一直以來只做對的事,故不支持罷免就是一種選錯邊、做錯事!此等論述在異常堅固的同溫層中勢必有加分跟激勵的效果,但身為只求彩券中點小獎、希望生活多點小確幸的上班族、家庭主婦,這是一種階級對立的恥笑吧?因為我會念書,事業成功,人種優秀,所以我有資格建議你們投下什麼立場的選票?而非明確或簡單地點出立委為何不適任或必須罷免(因為聽命傅黃體制?),要說服受眾而不是制服人民,這不就是另一種的雅利安語錄「我把你們當人看!」嗎……


千萬不要輕忽台灣人天生反骨的「tu̍h-lān」(賭爛、不爽)個性!以前國民黨長期執政五十餘年,從中央到地方,公私各領域的利益分派幾乎「包山包海」,但連副總統此等權貴菁英依舊在票票等值的遊戲規則裡遭到人民因九二一地震後的大多數賭爛票給淹沒……若無宋省長在任時的親民無架子,還有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選前放話恐嚇的反效果,陳總統恐怕當年尚無機會走向政黨輪替之路。

 

2. 萬一與一萬的距離:


罷免成功,解放軍就不會攻打台灣;反對罷免,賴政府就會發放一萬元。姑且不論以後的孰是孰非,哪個對人民的生活比較「近」?是飛彈還是銀彈?結論可能就是一句話,人民確信罷免成功與否,三軍統帥都要尊重結果,並以國家公僕之姿保家衛國,因為你是總統,跟所屬黨派顏色無關。但另一個更多人認可的思維是,罷免成功,解放軍可能會一氣之下直接打來,而賴政府也會認為民意支持而拒發一萬元,所以反推回去最大公約數,看著群組裡不斷輪播的圖卡,罷免失敗,解放軍會因為台灣人選擇不挑釁而暫不出兵,賴政府也會因為民意怒火而妥協發放一萬元……這不應該算是「薛丁格的罷免」吧?再問一次,解放軍的萬一,賴政府的一萬,誰距離人民比較近?從選後台派「技巧性」(失心瘋)地不斷廣傳地方政府也應順應時勢,普發現金的梗圖風波看來,大家都喜歡一萬的接地氣,根本不在意萬一的解放軍……那為何選前幾位勇敢發言的意見領袖們無此警覺呢?請自動回到上一段。

 

3. 理念與動員的差別:


到底是誰空口白話說國民黨沒有理想、信念的?

(2010)馬英九總統出席在高雄市舉行的ECFA研討會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A6%AC%E8%8B%B1%E4%B9%9D#/media/File:President_Ma_Ying-jeou_promoting_ECFA_at_Kaohsiung_20100804.jpg


往昔從推翻滿清帝制、推行五四運動、投入對日抗戰與迎來國共分裂,進而在失腳後撤守至台灣,再以反共救國與建設復興基地為號召,國民黨的領導班底從南京到台北,從蔣委員長到李前總統,哪一個人不談理念?不呼口號?甚至選舉時的「經營大臺灣」、「馬上好、我們準備好了」最後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實踐理念的背後,其實正是動員、動員、再動員的累加層疊……因為選舉就是一場民主體制內不講武德、也不講君子坦蕩蕩的戰爭,在灰色地帶內盡一切可能與手段動員(催己方的票),然後盡一切可能與手段反動員(讓對手不出來投票),若理念傳遞是空戰,組織動員就是陸戰:


納粹德國曾經對二戰時期的倫敦等英國重點城市進行長達八個月之久的密集性轟炸(The Blitz),也就是意圖複製坦克部隊橫掃歐洲大陸的「空中閃電戰」。但是在戰術失誤,無法順利取得制空權,讓德軍預備登陸英倫本土的「海獅計畫」(Unternehmen Seelöwe)胎死腹中下,納粹後來不只無法攻破頑強的不列顛防線,也讓自己在稍後的對蘇(聯)作戰中埋下隱憂……


同樣地,罷團志工不畏風雨,不怕打壓,無悔無怨的付出是絕對值得吾人敬佩的,但深入鄉里、走進社區,期盼能扭轉五百多天前的開票頹勢,光是宣傳理念(反共抗中)、勾勒願景(鞏固國防、照顧民生)是略為薄弱的,就像是蛋糕上點綴的鮮奶油或巧克力碎片。反觀在地社團或宮廟、民防、工程發包或大小標案等系統的盤根錯節,藍、綠、白、無黨籍統合,不同意識色彩走進同一路線,才是豐富又可口的內餡。君不見二階段連署時有部分艱困選區裡的綠營在地要角或民意代表選擇以壁上觀或消極處理來應對,這正是一門環境生態,也是一筆經營哲學,更是一種近似信仰的生存法則。若無組織力挺、出錢出人出場地,理念終究是空談……遙想當年武昌起義能夠成事,熊秉坤(武昌在地人、秘密籌組兩百餘人的革命黨成員)等人的見機行事跟果敢動員毫無疑問促成了神州改朝換代的偉業,可待國共二次內戰期間,當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攻克漢陽與武昌時,反對一人獨裁,力主中國和平,德高望重(湖北省政委與武昌市市長)的熊氏卻轉而支持共產黨,是時、是勢、更是殘酷的在地動員全力倒戈……

(1961)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會期間,鹿鍾麟(左)、溥儀(中)、熊秉坤(右)的合影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6%8A%E7%A7%89%E5%9D%A4#/media/File:Xiong_Bingkun,_Puyi_and_Lu_Zhonglin.jpg


曾經支持蔡總統繼續連任國家元首的廣大群眾,除了肯定「抗中保台」的理念外,多數也是來自於綠營基層組織或各社團的動員力(去投票就會贏),但罷團起步時與綠營地方人士的曖昧與分合,左一個「當家不鬧事」,右一個「民進黨不要覬覦罷免後的補選」,等於是把理念跟動員兩者切割,即使後來部分綠營民代、政論名嘴不畏流言(被要求放棄參加補選)加入聲援,掃街或宣講的行列,可罷團幹部的「潔癖」態勢已經無法遮掩一開始的多頭馬車,反觀國民黨,光一個死守自家地盤,各盟友休戚與共的理念,就能夠與在地的動員要角相結合,給建設經費、給遊覽車動員以及拜託民眾「再給一次服務的機會。」,用國家級大選的力道在拼命捍衛立院席次,呼應著溫馨感性卻難以跟地方利益共生的「我愛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衛國保台理念無誤、手法卻見異常生澀,尤其高舉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其一生反美帝霸權的政治「不」正確立場,某種程度上會讓立場偏中立的民眾感到困惑,或者是無關痛癢。那為何選前幾位勇敢發言的意見領袖們無此警覺呢?請自動回到第一段。

 

4.  危機與轉機的翻轉:


即使綠營柯建銘總召在網路平台上斷言24席立委大罷免會全數過關,但直到投票前最後七十二小時,輿論(加上民間賭盤)多半是以立委罷免通過七席以上,十二席以下作為合理的勝負結果,但事實證明,罷免案不只以零席通過收場,且符合罷免門檻第一步「同意票數高於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者」也才只有區區七人而已……正所謂仇恨值、話題性跟知名度較高的七位立委,一一唱名?這裡就免了。


也許有人事後諸葛,若罷團或小黨勢力不執著於遍地開花,從北到東全數擊破,而是採取一對一的重點式對決,在提案罷免、爭取連署書的同時,各地就順勢推出合宜的替代人選,如「讓OOO來取代XXX,您會過得更安心!」、「讓XXX回到政論節目,讓OOO為您喉舌」,佐以更加完善的政見或想法,從理念陳述直接提升到短兵相接的交鋒,空軍先行,陸軍壓上,是不是更能激起罷免方(或中立偏支持罷免)的催票率?甚至一舉達標罷免案的另一個重要門檻「同意罷免票高於不同意罷免票」?我想這又是如何掌握時與勢的關鍵。誠如前段所提,罷團以理念先攻,絕不想落人口舌,給人一種機關算計,以補選換取私利的觀感,但事實證明,有人(從反罷免票數上來看恐怕真的數量不少),有很多人質疑這些罷免案的背後,充其量只是綠營某些操盤手「輸不起」的另找理由或刻意玩弄選罷法。街坊耳語最常散播的就是五百天前的民意難道還需要執政黨再勞民傷財檢視一次?為何不等到下一次國會改選?中華民國會不會一步步淪為政黨惡鬥的「罷免共和國」?賴政府怎麼不認真抓詐騙、談關稅、打高房價、抑制通膨,反而認真搞起大罷免?是是非非,智者或許能明辨謠言真假,但諸如此類的負面論點在無數社群、聊天室裡沸沸揚揚,也讓被罷免立委們起先遇到的適任危機(領國家薪餉卻賣台投共)逐漸變成過關轉機(綠營輸不起、綠營輸不起、綠營輸不起,這點很重要)。又隨著「普發一萬元被沒收」與「罷團樂觀看待大罷免大成功」的兩道令牌一下,哇!原本眾人身上被塗抹一年半載的「紅」漆、「赤」粉居然一下子幾乎就全被洗白了,反倒在一次次罷團合力集結串連下,激起了中立偏反對罷免方選民的「焦慮」(綠營將一黨獨大?)與「反感」(不支持罷免就是親中?)。「沈默的大多數」,本來是形容堅定愛台、不願輕易在媒體民調中表態的綠營基層支持者,但726傍晚的開票揭曉後,那場2425):0的無言殺戮,沈默的大多數卻翻轉成了反罷免方的主角。北三選舉區,本來就是藍營佔絕對上風,而且是蔣市長與其父親的政治本命區,王委員補選(2023)跟大選(2024)時的得票率落在52.2652.52%間,但罷免投票時卻拿到53.03%的不同意罷免票……數字估算或許粗糙,但結果同樣無比犀利。

 

2025.04.26_「反綠共.戰獨裁」凱道集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7%BD%B7%E5%85%8D#/media/File:2025.04.26_
%E3%80%8C%E5%8F%8D%E7%B6%A0%E5%85%B1%EF%BC%8E%E6%88%B0%E7%8D%A8%E8%A3%81%E3%80%8D%E5%87%B1%E9%81%93%E9%9B%86%E7%B5%90_015.jpg

罷團殺之、藍白誘之,沒有誰比較高明或洞燭機先,全然取決於時勢的走向,但726的「勢」在美利堅「關稅帝君」川普總統的對等關稅姿態未明(81日已經公佈,對台關稅暫定為20%,仍可再議),早先於四月瘋狂股災和五月史詩級匯損的遍體鱗傷尚未痊癒下,加上期盼普發現金未果的「失望」情緒,以及藍白軍空戰社群圖卡的補刀,罷團成員能夠持續挺進到第三階段的投票程序已是難能可貴……我個人是予以肯定的,但僅止於精神,而非手段。

 

對於已失去連三屆執政大位的藍軍來說,近一年來對於法案的推行跟預算的限制,其實我覺得比較偏向一種隱藏版或台灣版的「影子內閣」(Shadow Cabinet),雖然這樣比喻有些不倫不類,議會民主制跟總統共和制的憲政架構跟權能區分有明顯差異,目前立法院裡的最大「在野黨」(少數黨)也應該是綠營吧?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正是傅、黃兩大藍白議會領袖與賴、卓為首的行政團隊之間的分庭抗禮,如影子閣揆(是藍營立院總召?還是立法院長?呵呵。)、影子法務部長(《法院組織法》中的法庭直播等修正案)、影子國防部長(刪凍國防預算)、影子教育部長以及影子內政部長(如《壯促法》)等,原本統轄各地,分配黨務資源(早年還以黨領政)的「黨主席」已經在時勢下退居二線,號令不出八德路二段了……


尤其在罷免投票未通過,24位藍營立委都順利取得「無敵星星」下,接續的黨主席改選、六都市長、縣市長與地方議員改選提名,藍營於立法院內外的角力儼然是即將登場的大戲……容我提醒各位,中國國民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革命民主政黨,即使近年來在時不我允下推動轉型,落實以廣大民意為依歸,成為民主政黨。可體制上雖奉行民主政治,但骨幹中依舊帶著往日參與革命,討伐的色彩,「打天下、坐天下」,兼顧治權與固權的結合,從扁政府的在野八年,到現今的在野進入第九年,隨著立法院重新贏回多數優勢,一股「備戰、宣戰、開戰」的氣息越發濃厚……

 

然而,


從街頭抗爭走入國會殿堂,再成功完成兩次政黨輪替、台灣人好不容易當家作主的民主進步黨,隨著時勢的變化,這十幾年來慢慢褪去過往街頭上奮力抵禦的豪氣與傻勁,採納了中間選民(搖擺選民、經濟選民)期待的「穩定中求繁榮」、「穿上西裝、脫下木屐」,也培育出許多新生代的政治菁英與行政官僚,可是在長時間的妥協、討論與溝通中,面對讓多數人民滿意施政表現的「最大公約數」之際,習慣坐在辦公室裡的民進黨卻悄悄丟失了「感性」的血脈,也就是「民進黨是台灣人對抗外來霸權的唯一希望!」……這是取得執政權後減少黨政色彩的必要之惡,但「理性」(施政不獨厚綠營執政縣市)跟「包容」(不禁止抖音或小紅書等所謂「敵國」傳媒)之下,全面執政的八年下來,換得的居然是「討厭民進黨」為全民共識?這是諷刺,更是悲哀……就算勉強歸咎於境外勢力對台灣各個角落的全面滲透跟攏絡,但台灣是民主法治國家,不是獨裁政體,治權的取得來自於票票等值的選舉結果,你沒辦法或不想辦法,最終就是黯然下台,沒有任何理由。

 

誰默默地在等待杜鵑鳴啼呢?我不知道,或許掌握時與勢的人物或黨派,正冷眼望著台灣島內不斷的撕裂跟分化吧。

 

尾聲: 

 

幾位資深政治評論家認為藍軍本次立委罷免案全數通過並非全然是可喜可賀之事,可能在上駟與下駟的謀略籌劃裡意外掉入了「草船借箭」的陷阱,也就是提前把來年大選準備運用的作戰糧草(各種地方資源)提前耗盡,又隨著美國掀起對等互惠關稅的全球貿易大戰,讓供輸藍營以為強大奧援的紅色友台管道(?)因國內經濟持續衰退、失去豐沛美元外匯而縮手。換言之,草船是罷團、箭是國民黨所剩不多的地方資源。加上藍白可能因六都市長或議員選舉提名產生的心結與矛盾,讓台灣的投票取向再次出現鐘擺效應……

 

事實如何?等待時間證明,我們都不是擲下骰子的人。

  

留言

大家都在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