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The Railway Department of the Office of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剪了票,下車。

 

向站務員點點頭,出了閘口,一見紙簍,順手扔了出去。

 


死白的日光燈,灰暗的水泥牆面,舒跑、芬達,暫時不需要,趕快買個排骨飯充飢,阿姨收了紙鈔,找40元,另外附帶一雙竹筷子跟一張方紙巾。擦鞋伯伯頭都沒抬,也對,我穿喬登鞋是要怎麼擦得發亮啦?一旁,揮揮手,滿臉笑容的姊姊,仔細一看,絕不是熟人,「要去沙鹿還是清水?」「霧峰、中興新村,十分鐘後發車!」,競爭激烈的野雞車,是遊子返鄉的救贖之一。

 

我踏出車站,本欲找個塑膠椅,歇息用餐,順帶望著車水馬龍的中正路。濃妝豔抹的另外一個姊姊,此刻打算湊上前來,「帥哥……」,像防禦似的,我開始了都會叢林版的「沙行」(sandwalk)……晃啊晃,逛啊逛,居然一口氣就來到了自由路上的太陽堂。

 

票?留著?誰?笨?


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搭山線自強號上台中,光景如此,回憶這般。

 

鐵道博,說起來讓人感觸又感傷又感念又感慨,有些做作又矯情,我知道,因為當許多人事物什麼價值都歸零的時候,就是什麼都是滿滿價值的時候,矛盾?詭辯?不,我們會如此定義,這是文史古蹟。硬版車票,拿來當書籤不夠精緻;熱感車票,墨水暈開又沾手使人煩躁……等到電子票證取代了所有的南來北往,嗶卡的音效聲讓剪票夾永久噤聲後,你會赫然發現,旅程的記憶少了一點佐證的紀錄,也可能少了一點真實感,一切都存在虛擬的雲端或手機之上,彷若……


自己根本不存在。黃粱一夢,人生如夢幻泡影,百年一瞬……


正是感傷,也是感慨。

 

感觸,往昔車站的日常生活,台鐵按鈕式購票機,六元的月台票還單獨一個角落孤零待著,通往前後站跟送別的信物之一,今天卻變成了博物館的古物,真是悲憤莫名。


東西廢了,人也老了,許多車站拆除更新,為了提高競爭力,也放棄跟高鐵對決,但短程運輸不能潰敗,於是平面變成高架,或是進入地底,新站林立,台鐵捷運化,自強莒光化、莒光「鳴日」化、藍皮「解憂」化,咦?自強怎麼變老三?難怪有EMU3000的華麗登場,雖然椅背桌的止滑效果不甚理想,我一杯咖啡在南迴中途陣亡過,但黑與白的交織,大多數鐵道人實事求是,犧牲奉獻的匠人精神,加上沒有灰色地帶的妥協,是值得感念之處。

 

自強號,回憶裡的無敵快車,

三站:台北、台南、高雄。

海線霹靂快車我還記得欸,

 

身旁的小男生問他爸:


「爸比,這是什麼?」

 

「小朋友,叔叔告訴你哦,這是時代的眼淚,

等到我們都用飛行掃把的時候你就懂了。」

 

微笑?

錯!


他爸翻了個白眼。


留言

大家都在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