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將軍」法國戴高樂總統(Charles de Gaulle)。

『在我們苦難的盡頭,所謂世上最偉大的榮耀,就是屬於那些不屈服者的榮耀!』

 

「永遠的將軍」法國戴高樂總統(Charles de Gaulle1890 - 1970;任期:1959 - 1969)。

Par Anonyme — [1],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5657835

 

生日花(1122日)為緬懷殉道者的「黃花酢漿草」,融入天蠍座的浪漫反叛和射手座的樂觀理想,戴高樂,被譽爲近代西方首屈一指的軍事領導者與政治家,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蘭西戰神……因為當祖國淪陷烽火時,他以著無比毅力和勇氣,抗拒權力誘惑,在異鄉號召所有法國人群起抵抗納粹惡匪,最終取得了光榮凱旋。


 

出生在法國北部里爾(Lille)一個虔誠天主教家庭的戴高樂,從小其實就對於歷史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因為他的父親Henri正是一位歷史學與文學教師,而且您知道嗎?他們父子倆的生日剛好都是1122日呢。


 

19歲立志從戎報國,自軍事名門聖西爾(ESM)以校排第十三名畢業後,戴高樂親身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多次受傷,還被德軍俘虜達28個月的時間,其中多次越獄也都宣告失敗,但就在失去自由的牢獄當中,被學校同袍戲稱是大鼻子(Cyrano)的他,把握機會自學德語,更透過報刊上的登載記事,逐步領悟到未來戰爭的關鍵性要素絕非是傳統的壕溝戰或是步兵連,而是訓練有素、機動力強大的機械化部隊亦或是坦克車聯隊方是主宰戰場勝負的王牌,戴高樂也在軍俘營裡向其他友軍同伴們講述其所見所思。

Par Auteur inconnu — Jean Lacouture, De Gaulle, vol. 1 : Le rebelle, 1890-1944,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1984, ISBN 2-02-006968-7.,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2522935

 

但可能是……嗯,戲劇性的諷刺吧?


 

當戰爭結束,隨著德國無條件投降而平安獲釋,戴高樂將這些立論集結成書上呈時,直屬長官卻未重視或注意其獨到觀點,反倒是讓當年陷入低潮的德國軍方開始傾心研究戴高樂的佈陣思維,甚至以此作為基礎,擬定出來日令人聞風喪膽的坦克閃電作戰計畫。


 

Par Auteur inconnu — Charles de Gaulle soldat, 1914-1918, Amiens, Martelle, 1999, ISBN 2-87890-073-1.,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2523571


十餘年後,從學院講師到進入總參謀部,官拜上校的戴高樂再次因納粹入侵波蘭所點燃的戰火投身沙場。到了西元1940年,晉升為准將的戴高樂已經成為法國軍隊史上最年輕的將軍,更是獲得內閣重用的國防次長兼陸軍次長,銜命擔任與英國軍方溝通的窗口!


 

但是,在在表現出作為西歐屏障,歐陸民主壁壘的法國人,當下可萬萬沒料到,高盧雄兵竟然在短短時間內不敵德國坦克的大軍進逼,希特勒的卐字旗很快就插滿了法國從南到北的領土,更建立起聽命柏林的附屬政權!


 

Par Auteur inconnu — Cette image provient de la bibliothèque en ligne Gallica sous l'identifiant ARK bpt6k5867184/f1,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4577148


在此民族存亡危急之際,本身擁有一定人氣與影響力的戴高樂,方取得來自德國軍方的保證,只要歸順希特勒與第三帝國,即可輕鬆坐享納粹為其安排的傀儡領導人大位,成為佔領區的頭號執政。但心底只渴慕藍白紅三色旗幟,崇尚自由與民主之道的他,毅然捨棄羞辱的亡國感,誓言不向匪黨低頭,動身前往英國倫敦,藉由盟友的協助和無遠弗屆的廣播頻道,號召海內外的全體法國人加入救國行列,也就是《六一八呼籲》。

Par Mikeo1938 — Travail personnel,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251386

 

「偉大的法蘭西需要你,因為你的無私投入會讓法蘭西更加偉大!」


 

同年八月,受到戴高樂感召的「法屬赤道非洲」(今天位於非洲中部的四個國家)正式宣布加入他主持的『自由法國』(France libre)的解放運動,吹響了反擊德國的號角!


Par Paris-soir — Cette image provient de la bibliothèque en ligne Gallica sous l'identifiant ARK bpt6k7643211c/f1,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4884886

 

西元194463日,戴高樂在阿爾及爾成立法國臨時政府。三天後,盟軍將士用命,攻克諾曼第的海門天險,成功開闢歐陸第二戰場,也將近十萬名的『自由法國』士兵們送回法蘭西;8月底,在全體市民的熱烈歡呼聲中,巴黎重光,戴高樂終於凱旋返抵花都。但回到熟悉的家鄉,他的第一個行程不是公開讚揚自己的偉業,而是低調地前往巴黎聖母院,謙卑地在神的面前獻上感謝,因為唯有上帝的救恩降臨,方能拯救所有的法國人。


Par Auteur inconnu — http://media.iwm.org.uk/iwm/mediaLib//7/media-7068/large.jpgThis photograph HU 66477 comes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Imperial War Museums.,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092775

 

隔年九月,二戰落幕後的法國全民公投,在「第三共和」政體儼然已名存實亡的態勢下,臨時國會支持戴高樂組織了新政體,也就是「第四共和」……但部分政黨成員(法國共產黨等左翼組織)懼怕戴高樂萬一大權在握,可能會走向民主式獨裁,因此第四共和的核心精神依舊是採行議會制為主,國會擁有著憲法規範中的最高治國權力。

 

Par Anonyme — [1],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5658641


先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戴高樂,此時卻猶如猛虎身陷猴群之中,除了被迫辭去臨時政府的總理職務外,即使他所領導的政黨在西元1951年的大選中勝出,但依舊無法順利組閣,左翼結合其他友黨,全力阻撓戴高樂所推動的復興施政計畫……兩年後,為避免國政持續因內耗空轉,他憤而辭去所有官方公職,不只以此明志,更宣告就此退出政壇,隱居民間,著手撰寫個人回憶錄。


 

「面對困難問題,有品格的人是求助於己。」


 

進入西元二十世紀五零年代中葉,中東、非州與南亞各民族的自治建國運動帶來了另一波國際局勢的風起雲湧,法國也遭遇到所屬海外殖民地(海外省)阿爾及利亞意圖追求獨立下所引發的分裂危機。但法國政壇當年多半是由小黨派聯合執政,內閣在朝野對立的杯葛癱瘓下,幾乎每半年就改組一次,缺乏一位強而有力的領導者能夠帶領整個國家繼續向前,也難以提出對海外省國民有利的對策。看似安穩的承平年代下,法國,從裡到外都浮現了暗潮洶湧的未知與徬徨……別忘了,核武對峙的「冷戰」正在持續中。


 

西元1958513日,多位右翼份子,並且是親身參與過二戰的將領或司令官們,在阿爾及利亞策動了一場佔領首都阿爾及爾的武裝政變,眾人要求戴高樂將軍能重新上台執政,徹底解決法國內政跟外交問題。


 

六天後的公開記者會上,戴高樂如此回應記者有關他可能走向獨裁者的提問。

 

「當公民自由消失的時候,是我重新找回了它們。我現在都已經六十餘歲了,誰還會發自內心地認為我要『開始』當一個獨裁者?」


 

同年9月,因情勢危急而接管國家機器的戴高樂,以自己草擬的憲法大綱(總統有統領內閣的責任,同時在緊急狀態下得以擴張權力;議會應採用兩院制。)送交全民公投……雖然政敵日後痛陳這只是一場「永遠的政變」,但在超過八成的民意支持下,法國揭示著準備踏入「第五共和」(Cinquième République)。


Par Bundesarchiv, B 145 Bild-F010324-0002 / Steiner, Egon / CC-BY-SA 3.0, CC BY-SA 3.0 de,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848371

 

12月,戴高樂在間接選舉裡(包含國會議員,市議會代表等八萬兩千名的選舉人團)以壓倒性的票數,囊括百分之七十八的得票率成為第五共和的首任總統,開啟了他長達11年的戴高樂主政時期!


 

同一年,戴高樂榮登成為美國《TIME》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


Par Time Inc., illustration by Bernard Buffett. Time failed to renew the copyrights of many early issues; see wikisource:Time (magazine). — Time magazine archive, Time magazine vault,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0566692

 

他著手將法國傳統大型私有企業(如「雷諾」Renault汽車)逐步調整為國營化產業,在不計盈餘的前提之下,由政府全權管理、主導,擔負國內經濟復甦的成長火車頭之責,並進一步擴大內需,加強各項基礎建設,壯大經濟規模、穩定經濟秩序,來重新建立起法國人民過往的驕傲!


 

而當時位處東、西兩方極端政體中樞的法國,可謂是鐵幕國家與資本世界之間的過渡帶,巴黎更是許多諜報資訊交流的熱點之一。在戴高樂總統獨特的外交見解下,法國選擇了以「第三極」自保:這段期間,法國政府在非洲沙漠試爆核彈成功,擠身為核子武器持有大國,並極力反對親美,採自由貿易立場的英國申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的半前身),避免法國趨近封閉自足的農業體系遭到外來者的破壞,後續還破天荒地宣布退出親美方的北約軍事組織(保留政治組織資格),表達其中立強硬派的客觀立場!

 

Par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Library, Boston — http://www.jfklibrary.org/JFK/Media-Gallery/President-and-Mrs-Kennedy-Abroad.aspx,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7022663

西元19641月,戴高樂總統親遣親信訪問台灣,特別向中華民國時任總統蔣中正先生表達法國準備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意願,但也表態在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兩個國家分屬不同治權的國際現勢面下,想繼續保留與中華民國的領事級外交關係,但遭到了蔣總統的斷然拒絕。


 

同年127日,法國政府雖然一方面宣布與中國締結邦誼,戴高樂總統卻也明示中華民國駐法使館不得撤離。然而,面對著「漢賊不兩立」的鐵板一塊,在蔣總統召回所有大使與駐館人員下,戴高樂總統只好無奈做出法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指示。


 

西元1965年年底,以三年前通過的公投案做為法源基礎,法國舉行了自西元1848年「第二共和」政體普選出拿破崙三世成為總統後的新一場總統直選,戴高樂輕鬆以對,雖然第一輪投票沒有取得絕對多數,在南法幾個城市落後,但第二輪就以兩百多萬票的差距贏得大選,擊敗了左翼陣營支持的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他後來於西元1981年成為法國第五共和史上第一位左翼總統。


 

西元1968年春夏之交爆發的「五月學運(革命)」,極左翼學生團體所掀起的反戰、反資本主義,抗議貧富差距加大等風潮在歐洲各地不斷高漲,在法國境內也爆發了大規模的罷課、罷工與示威遊行,戴高樂總統一度還因群眾失去理性的包圍總統府而悄悄離開法國,前往駐紮西德的法軍基地……


 

即使在6月進行的國會改選中,戴高樂所屬的派系與盟友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讓左翼淪為只在國會擁有四分之一席次的弱勢政黨,但隔年戴高樂所推動的新一波國會與地方行政組織改革修憲案,卻意外遭到了法國公民投票的否決……因為三次的投票前民調都是以同意的聲音居多數。


 

Par BELINO / AFP — http://u.afp.com/iKzm,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33850506


公開表示過公投一旦被否決就主動辭職的戴高樂總統,其實在政治層面的精神或各類規範下,不用為此負起任何責任,但真心以為法國人民已成功抬頭,擺脫二戰陰影,不再需要由他領導向前的戴高樂總統,此刻決定急流勇退,以他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對外宣布辭去總統的職位,並且,再一次允諾退出政壇……搭機飛往愛爾蘭。


 

戴高樂第二度的引退,也是將軍人生最後一次的離開政治舞台了。隔年的11月初,風雲顯赫、戰功彪炳的戴高樂總統,因主動脈瘤剝離不幸逝世於法國科倫布(Colombes)的自家莊園,距離80歲大壽,僅有兩個星期。


Par U.S. Navy photo by Mas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3rd Class Bela Chambers — Cette image a été publiée par l'United States Navy sous l’identifiant 220317-N-DH793-1322.Ce bandeau n’indique rien sur le statut de l’œuvre au regard du droit d'auteur. Un bandeau de droit d’auteur est requis. Voir Commons:À propos des licences pour plus d’informations.العربية ∙ বাংলা ∙ Deutsch ∙ Deutsch (Sie-Form) ∙ English ∙ español ∙ euskara ∙ فارسی ∙ français ∙ italiano ∙ 日本語 ∙ 한국어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മലയാളം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polski ∙ پښتو ∙ português ∙ русский ∙ slovenščina ∙ svenska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 Domaine publi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33144613

 

後人為了緬懷他的不朽功績,現在搭機造訪法國,我們幾乎都是從『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 (Paris 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入境、也能夠在花都看到『巴黎戴高樂廣場』(Place Charles de Gaulle)。當然,還有世界第一艘不屬於美國海軍管轄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戴高樂號』(Charles de Gaulle R91),以及『戴高樂薔薇』!


Par --KA PS 13:16, 11 December 2007 (UTC) — Photographie personnelle, CC BY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211764

 

尾聲:


 

一件事情拿出來說……戴高樂從公職高位退休後,表態拒領總統職分應得的鉅額退休金,因為他認為法國的今日,乃是由一大群無名戰士所共同合力撐起來的,不是戴高樂他一個人或是政黨的功勞,所以要求繼任的政府要這筆錢去慰問陣亡將士的家屬。

 


當然,這不代表什麼,只能說,他是法國人,偉大的法國人,他,是戴高樂,Le Général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fr.wikipedia.org/wiki/Charles_de_Gaul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de_Gaulle

 

留言

大家都在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