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那些人,打破地獄!「諾曼第登陸戰」(Invasion of Normandy)!
「我們不是英雄,英雄是那些原本不被預期做某些事的人。當你自願當兵,受過訓練又有軍餉,你或許勇敢打破地獄,但不是英雄。」,吉姆.馬丁(美國第101空降師)。
距今80年前,也是二戰砲火尚未停歇的西元1944年,在6月6日午夜過後,一場據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多動員的兩棲登陸作戰,於法國科唐坦半島(Cotentin)的諾曼第(Normandie / Normandy)一帶展開,這場今日被譽為自由盟邦與獨裁軸心的公義終日之戰,也正是我們相當熟悉,發生在歐陸西線戰區裡的「諾曼第登陸戰」(Invasion of Normandy)!
早在四年前納粹強勢吞併法國,扶植傀儡政權「維琪法國」(Régime de Vichy),希特勒的魔爪亦恣意在歐陸各處逞凶,逐步進逼大西洋,乃至於是不列顛之際,以美國與英國為首的盟軍統帥們即不斷思索著,該如何以有限的資源來進行反守為攻,重新登上歐洲大陸的作戰計畫,更藉由發布最高機密的「D日」,用來作為挺進西北歐「大君主行動」(Operation Overlord)的戰役開始日;
但盟軍沒有忘卻,也無法忽視當年或許不該奢求的戰場奇蹟,畢竟多達三十餘萬的軍人似乎已經「使用」過……法國敦克爾克的幸運撤退(Évacuation de Dunkerque),雖然狼狽地留下了難以估算的重裝軍備,但也保全了極其寶貴的將士性命,準備留待機會再返歐洲……為數九萬五千名的法國軍人,求的不是征戰他鄉,而是一條回家的路!
其間,盟軍雖已籌畫並安排多次的實戰預演,但就在西元1944年4月27日,於英國沿海的一場模擬演習(「老虎行動」)中,盟軍部隊竟真的遇上了德國魚雷艇的突襲,結果不幸造成七百多名美軍的喪生!尤其多位知悉「D日」計畫細節的官兵在海上失聯,更讓參謀們擔憂D日作戰情報可能已經外流到德軍手中,差點就要另謀他法,放棄反攻行動……
所幸,藉由著名二戰「雙面諜」賈西亞(Juan Pujol García)所發動的欺敵策略奏效,用虛構的間諜網絡與不實情資迷惑了德軍,讓納粹誤判盟軍可能直取挪威、希臘或羅馬尼亞等國海岸線,並接續讓希特勒等德國將領深入研究子虛烏有的「堅忍行動」(Operation Fortitude),同時調員遣將,將重兵佈署於離英國本土最近的法國加萊(Calais,納粹堅信盟軍會穿越多佛海峽登陸)之下,結合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丹麥等九個國家的盟軍聯合部隊,總共近三百萬名的軍力,決定在「D日」,6月6日的時候,用多達九千餘艘各式船艦搭配英、美菁英空降師的方式,力求搶灘上岸,插旗德國占領區的關鍵據點,也就是攻克位處法國諾曼第的五個重要海灘!
By http://www.dean.usma.edu/history/Atlases/WorldWarTwoEurope/EuropeanTheaterGIF/WWIIEurope54.gif,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7322
美軍負責最右側的猶他海灘(Utah Beach,以下都是作戰代號)與直接面臨英吉利海峽的奧瑪哈海灘(Omaha
Beach);英軍擔綱寶劍海灘(Sword Beach)跟黃金海灘(Gold Beach),而加拿大軍人則奉命攻下朱諾海灘(Juno Beach),當然,則絕非承平年代下,帥氣大兵造訪風光明媚的海灘度假行程。
By Fuelbottle - en:Image:Ddayweather.jpg by Fuelbottle,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54716
「你們馬上就要踏上征程去進行一場偉大的聖戰!」,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致盟軍同袍的慰問函。
冷氣房裡,,攤開地圖指揮佈陣,紙上談兵絕非難事,但如何在納粹的萬惡深淵中找尋一線曙光,英美自由之師所遭遇的考驗,全然不是兵推時所可以想像的。
鬼斧神工,還不足用以形容諾曼第的峭壁天險,以及夏季六月時難以掌握的險惡天氣,加上納粹引以自豪的大西洋堡壘防線,八百座水泥砲台與多達八百萬顆的地雷,可說是讓盟軍嘗到了何謂毫無退路,地獄之門敞開的苦頭,只能憑藉著堅強的意志力往前挺進……
尤其在最為關鍵,全長6.4公里的奧馬哈海灘,由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負責主攻,美國陸軍第29步兵師提供支援,但光是預備登陸,盟軍先是敵不過嚴峻的巨大風浪激流,一下子耗損掉10艘的登陸艇,更讓近三百餘名官兵如浮萍般在水上無助飄零著!而當倖存者躲過洶湧浪濤,看似平安地靠近海灘邊時,兵家最為忌諱的誤判敵陣,此刻卻又猶如死神利斧般襲來了!
盟軍本「天真」以為,奧馬哈海灘上只有一個缺乏裝甲部隊掩護的德國後備役團在駐守著,但他們卻萬萬沒料到,大名鼎鼎的隆美爾(Erwin Rommel)將軍,為了鞏固法國西部沿海地區,更擔心盟軍可能實施聲東擊西的戰術,早已將訓練有素的第九軍團352步兵師(352nd Infantry Division)移往諾曼第,更將主力戰鬥團駐防在奧馬哈!不是一團,而是一師!
「我是第一個跳下船的。但直到第七個跳下船的人,才是第二個成功地跳下船,又沒被子彈擊中的士兵。我和他之間的所有人都中彈了,其中有兩個人當場陣亡,三個人受傷。要想活下來,你只能像我這麼幸運。」,Richard Merrill上尉
陷入「沙漠之狐」(the Desert Fox)致命的心機佈局,32輛原先用來打頭陣的盟軍兩棲坦克,不是被風浪打落海裡,就是被灘頭堡上擁有強大火力的德軍給摧毀!搶灘的頭兩個小時,120分鐘,數以千計的盟軍士兵,失去了領航車隊下,沒有了方向感和有效掩護,擠在緊緊9公尺寬的狹小灘邊,一個個淪為德軍準心下的狙擊目標,灘頭前一片血海,沒有人能夠平安上岸。
「你是要趴在那裡被德軍幹掉,還是要站起來做些什麼?」,不明
黎明前的漫漫黑夜,或許是最為無助或茫然的,眼看前方只有失望與無奈,登陸作戰隨時可能終告失敗、指揮官也到了評估準備下達撤退令的時刻……以美國海軍為首的第二波支援部隊,戰艦跟巡洋艦雖然無法直接對海灘攻擊,怕傷及岸上同袍,但所有的驅逐艦依舊勇敢冒著可能擱淺的危險,緩緩往前,航行到了離岸900公尺處;
由於前方的通信兵與工程兵遲遲未回報戰情,在無法得知搶灘是否已經成功之下,亦意識到灘頭上倒下的也許都是自家人,染紅的海水與砂礫,正考驗著下令退兵的抉擇,艦上的指揮官,毫無疑問,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終於果敢作出了裁示:
弟兄們!沒有退路了,放手一搏吧!
一起抬頭挺胸,鼓起勇氣,跟納粹戰到最後!
或許,靠岸之後的槍林彈雨,我們會全部陣亡……
命喪異鄉,為了國家粉身碎骨,
今天,死了,
明天,我們會在天堂相遇,
六月六日之後,繼續守護著心愛的家人。
我們的鮮血,必定喚起世人的鬥志,
第三波、第四波、源源不絕的弟兄們
跟上、跟上、
直到扯下反卍字旗!
全能的阿爸父上帝,我眾弟兄謙卑地祈求,此刻幫忙我們!
賜予我們,面對死亡而無畏的氣力,助我們為公義、自由而死!
阿們!
納粹無數水雷的威脅,或是自身船艦近岸擱淺之風險,此刻,一切都不重要了,一切都不重要了……
指揮官下達必死指令,全員迎擊德軍155mm的巨型海岸炮,更調度17艘驅逐艦繼續向前,開往離海灘約730公尺處,要以無所畏懼的超近距離作戰姿態,用盟軍海上僅存的火力來給予灘頭上奄奄一息的盟軍士兵們最大的支援與掩護!
死亡不可怕,犧牲不可恥,
活在極權下的陰影,才是令人膽顫心驚的,
未知的下一秒,
你我的身軀已不再屬於自己,
我不再是我的我,
為了自由的空氣、民主的芬芳而殉道,
一個信念,一種價值
我愛我的國家,我愛我的家人,
我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依然願意,無條件獻上我的生命!
同一時間,背負著戰死沙場也毫無可惜的美軍兩棲游騎兵部隊,在雙方猛烈的炮火夾擊當中,逐步緩慢地攻堅,終於抵達了德軍砲台所在地的海角區……結果,他們意外發現到,所謂的德軍海岸炮,居然、居然,這是由傾倒的電線桿所偽裝的啊!根本就是欺敵用而已!
沒錯!弟兄們,讓我們寫下歷史的戰場就在這裡!
一片混亂當中,通信兵帶來了天大(又有點驚喜)的好消息,所有岸邊部隊士氣大振,在美軍精銳部隊第一師帶領下,分散的盟軍各小隊再次集結,齊心發動了一次雷霆萬鈞、直指敵營核心的全員衝鋒行動!並在迅速與後方艦隊取得聯繫之後,原本的驅逐艦,還有隨後趕至的巡洋艦戰鬥群,在同日中午時分,對儼然淪為岸邊紙老虎的德軍,展開了絕無留情、猛烈無比的大轟炸!
起初被視為地獄的入口,難以攻破,也或許無法順利攻克的納粹諾曼第防線,自此,如同《舊約聖經》裡城門關得緊閉的耶利哥(Jericho)城般,在盟軍震撼地極的吶喊聲與砲火攻擊下,終於瓦解崩潰。
By 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MIckStephenson at English 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to Commons.,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263487
同一天的傍晚,「D日」的下半天,不眠不休,持續作戰長達十餘個小時不停歇的盟軍,最後以傷亡人數超過10,000人,4,141人確認陣亡的慘烈代價(德軍據報傷亡一千人),勉強登陸,可以進行開拓灘頭通道的作業……
至於「成功」串聯五個灘頭,建立起寬度近百公里的初步佔領區與根據地,直到了「D+6日」才完成。
而隨著美軍第五軍臨時指揮所的設立,負責一連串大西洋兩岸的輸送補給工作,盟軍也陸續對其餘「維琪法國」的要展開攻堅行動,至同年8月底,有超過200萬的盟軍士兵已成功從諾曼第通道抵達法國,投入對納粹的作戰。
By Dymetrios - Own work,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5599776
另一個現場,8月19日,巴黎市民與警局同仁加入抵抗納粹守軍的義勇兵行列。六天後,德軍指揮官,也就是巴黎軍政長官柯爾提茲(Dietrich Hugo Hermann von Choltitz)收到了希特勒下令死守或用炸彈毀滅花都的最終焦土戰指令,但他選擇了抗命,而是將一萬多名的駐防軍無條件交給了盟軍處置。同一天,在戴高樂將軍(Charles de Gaulle)的宣布下,巴黎解放(liberation of
Paris),法國重光。
「D日」後的三個月內,盟軍帶來了100萬噸補給品,10萬輛機動車輛,順利將物資送上了歐洲大陸的決戰場;同時也有9萬餘名傷兵,平安地從奧馬哈灘頭被送回了英國或美國等地療養。
六月六日斷腸時,盟軍用鐵、血鑄造了公義的寶劍,劃開了納粹牢不可破的裝甲,諾曼地登陸戰的血淚凱歌,加速推動了二戰歐洲戰事的終結,大量德軍自東線(對蘇聯)轉移至西線(對盟軍),不只加快了蘇聯進軍德國(與東歐)的機動速度,也讓德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再度陷入了雙線作戰的噩夢。
而原本長時間處於下風的盟軍,從「D日」這一天起,可說是徹徹底底,展開了撼動戰爭天平的大逆轉戲碼!不到一年之後,西元1945年4月底,希特勒飲彈自盡,納粹政權隨後跟著垮台。
但盟軍勇士們於諾曼第的果敢挺進,也似乎宣告著蘇聯與西方國家(英美盟軍)對於「歐洲大陸」勢力圈的潛在競爭已然展開。部分史學家更認為:「冷戰」一詞或許正始於諾曼地登陸。當然,見仁見智。
尾聲:
回顧歷史上的今天,西元1944年6月6日,「D日」的二十四個小時,曾經有那麼多年輕人,放下了親愛的妻兒,父母,為了國家而戰,為了自由而死,他們勇敢打破地獄,但卻在地獄入口犧牲了寶貴的生命,這些二十出頭歲的年輕人,真的,毫無疑問,值得讓我們以最高的敬意,來向這些偉大英勇的戰士們獻上永遠的緬懷與追憶。
您們的名字,是英雄。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的第十二章,一段經文是這麼寫著,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26159
![]() |
By Nicolas Rota - Photo personnelle prise au cimetiere américain de Colleville Sur Mer,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182392 |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