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西方文學的「聖母峰」: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真正的書寫意義,提筆價值,乃是為了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更能夠隨時做好與外界有效溝通、正確陳述的預備。拿下耳機,給自己倒杯黑咖啡,看那文字的力量跟穿透力,即使在「快速動眼」的資訊爆炸時代,無聲的字句、黑白印刷的鉛字體,依舊充滿魅力……隻手破空之聲,靜寂中的喧嘩,莫過於文字了。

 

「整個世界僅是座舞台,男男女女,『演員』而已。」

「驕傲之人,必定毀於驕傲自身。」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風平浪靜的海面,所有的船隻都能並驅競勝;然而,只有當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之時,唯有大勇大智之人方能夠處之泰然。」

「沒有人值得你(妳)流淚,因為值得讓你(妳)這麼做的人不會讓你哭泣。」

「女人用『耳朵』來戀愛;而男人如果產生了愛情,卻是用『眼睛』來戀愛。」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大名鼎鼎的英語系文壇巨匠,乃至於是西方文學史的「聖母峰」;在他所處的黃金寫作時代(西元15901613年),恰巧與英國倫敦鼠疫(London plague)的高原流行期重疊,人來人往的戲院成為傳播溫床之一,遭到了政府的勒令停業,但當年廢棄物處理系統不甚健全(今日不少國際級城市亦然),絕大多數人都將垃圾直接傾倒在泰唔士河中,整個城區空氣污穢,加上鼠疫死者全身膿腫腥臭,名為首善之都的倫敦,幾乎跟但丁筆下的地獄別無兩樣,就連英國皇室也整個連夜撤離倫敦。但「烏雲往往鑲嵌著燦爛的銀邊。」,西方諺語真有其所本,莎士比亞就是在逃避瘟疫向外蔓延的自主隔離期間,低調完成了《李爾王》等名作的劇本,也無怪乎不少台詞裡均出現過瘟疫、死亡、迷惑等字眼,

 

By Attributed to John Taylor - one or more third parties have made copyright claims against Wikimedia Commons in relation to the work from which this is sourced or a purely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thereof. This may be due to recognition of the "sweat of the brow" doctrine, allowing works to be eligible for protection through skill and labour, and not purely by originality as is the c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this website is hosted). These claims may or may not be valid in all jurisdictions.As such, use of this image 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laimant or other countries may be regarded as copyright infringement. Pleas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or more information.,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7141653

評論說,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所有的時代」,他完成了

 

四大悲劇

 

《馬克白》(Macbeth):英倫版概念的《三國演義》加上「不祥」的都市傳說

 

a.(奠基於真實歷史之上)蘇格蘭將軍馬克白聽信了三個女巫的預言,再加上受到了擁有野心的妻子之慫恿,使他萌生了篡位的想法。後來弒殺當時的國王鄧肯(Duncan)並取而代之後,馬克白腦中卻時常縈繞著女巫的另一個預言,也就是大臣班柯(Banquo)的後代將再次取代馬克白為王。故在自責與幻想的雙重折磨下,馬克白很快就墮落成千夫所指的暴君,不得不透過虐殺與殘暴手段來維護王位,更打壓政敵與猜忌身旁所有的朋友。緊接而來的內戰,使得馬克白與他的夫人越發自大、瘋狂,最終引領至二人的滅亡。末尾,鄧肯之子馬爾康(Malcolm)率領大軍討伐了馬克白,替父血仇,奪回了王座。


By Théodore Chassériau - Musée d'Orsay,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84950
 

b.據信莎士比亞在編寫原始劇本時真的採用了女巫所持的神祕咒語,也讓馬克白的名字或整齣戲劇都受到了莫名的詛咒,也引發多次的演出意外與實際衝突;因此劇場人員現在多半忌諱直稱劇名,多半以「蘇格蘭劇」或「M先生/夫人」來代稱。一種破解的小道秘方,是說出馬克白的劇名後,馬上走出劇院,或是原地轉三圈。

 


《哈姆雷特》(王子復仇記,Hamlet),衍生出《獅子王(子復仇記)》(The Lion King

 

a.4042行、29551字,五幕劇的濃縮)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母親葛楚Gertrude)在父親過世之後,卻旋即與新登基為王的叔父克勞狄(Claudius)結婚,於是心生疑慮。某日哈姆雷特遇到父親先王鬼魂(Ghost)的鬼魂,在得知實情(父親遭親弟謀害)後,開始一連串血腥復仇計畫;但優柔寡斷的哈姆雷特,也慢慢陷入哀悼與羞愧的複雜情緒,對人生抱持著厭惡且悲觀態度,裝瘋賣傻、拋棄愛情(女友的父親遭哈姆雷特所殺,女友傷心欲絕而投河自盡)。末尾,哈姆雷特在毒酒跟毒劍的陰謀死局裡,總算替父親成功報仇,但也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By Henry Fuseli,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927129


b.《哈姆雷特》反映了自西方「文藝復興時期」(The Renaissance)之後,人文主義者所提出的「懷疑主義」(scepticism)思想:「人是否是上帝所創造最完美的傑作?」

 

《李爾王》(King Lear),虛無的癲狂,超越台灣八點檔的英國舞台檔。

 

被譽為是莎士比亞悲劇中最成熟的作品:講述年老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但恩賜之前,首先要女兒聲言有多麼愛他。大女兒、二女兒都講出一番動聽的言詞,但小女兒卻不願花言巧語來諂媚,結果應得的國土被兩個姊姊奪去,在毫無嫁妝的窘境下,嫁給了賞識她的法國皇帝。可李爾遜位後,竟不幸受到大女兒跟二女兒的相繼虐待,最後在一場暴風雨中發瘋。小女兒聽見父王受虐,領兵入侵欲救李爾,但最後不幸兵敗遭擒。結局時,小女兒遇害,李爾亦傷心欲絕而死。

By Benjamin West -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528206

 


《奧賽羅》(OthelloThe Moor of Venice),由愛生恨的猜忌與毀滅。

 

a.故事主線相當單純,《奧賽羅》的情節猶如今日聳動的社會版新聞:內容敘述威尼斯一個官宦之家的年輕女子德夢娜(Desdemona),仰慕年長許多的摩爾族黑將軍奧賽羅,進而私下以身相許。但兩人的婚姻方才揚帆出港不久,就不幸遇上暗礁……罪魁禍首正是奧賽羅手下的掌旗官伊阿苟(Iago),他因為沒有被拔擢為副將而懷恨在心,同時又猜忌奧賽羅跟自己的妻子愛米莉亞(Emilia,德夢娜的女僕)有染,所以決意報復。伊阿苟利用奧賽羅老實可欺的武將個性,不僅從旁煽風點火,更設下陷阱,誘使奧賽羅相信夫人德夢娜跟帥氣的副將凱西歐(Cassio)有不尋常關係,終至使他因為嫉妒生恨而殺妻,並在明白真相後羞愧自戕。





b.傳言這是改編自真實發生在威尼斯的一場血案,類似的故事也出現在諸如《一千零一夜》、《百則故事》(GliHecatommithi,義大利)等東、西方經典文學作品中,而且奧賽羅的「黑色」一詞,其意義可能並不僅僅指著物理或身體上的膚色,乃具有更深一層的負面含義。

 

By John Gilbert -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ofi01/5936437813/?rb=1,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171653

跟俗稱的「第五悲劇」、「青春悲喜劇」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喜劇、悲劇之間的來回切換,如同雲霄飛車一般的戲劇張力。

 

蒙太古(Montague)和凱普萊特(Capulet)是義大利維洛那城(Verona,愛之都)的兩大家族,可兩家是不共戴天的對立世仇。戲劇一開始,兩家僕從就當街鬧事,逼得埃斯卡勒斯親王(Prince Escalus)出面制止,並稱以後的混亂製造者理當罪該萬死。後來親王的親戚帕里斯伯爵(Count Paris)向凱普萊特提親,希望娶他的女兒茱麗葉(Juliet)為妻,但凱普萊特要求帕里斯伯爵再等兩年(同意將茱麗葉許配給伯爵),並邀請他參加舞會。凱普萊特夫人和貼身隨從(The Nurse)試圖說服茱麗葉接受伯爵的求愛;

 

蒙太古之子羅密歐(Romeo)在舞會上對茱麗葉一見鍾情,更藉由修士的祝福,與茱麗葉私定終身。但沒想到當天羅密歐就在兩個家族的再次街頭鬥毆中,失手殺了茱麗葉的表哥提巴特(Tybalt),遭到埃斯卡勒斯親王判處流放之刑。

 

難分難捨的二人,為了能永遠在一起,於是在修士的安排下,茱麗葉先服假毒,計劃醒來後就和羅密歐私奔。修士打算把這個秘密消息告訴給羅密歐,叫他到墓穴把茱麗葉帶走,但羅密歐卻始終沒有接到修士的信,只得到茱麗葉死去的消息……他萬分悲痛,當晚趕回維洛那城,選擇服毒殉情!茱麗葉醒來後,看到身旁的羅密歐已經殉情而死,萬念俱灰之下,也用短劍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終曲,兩個年輕戀人的死亡,牽起了兩個家族重修合好的契機。


 


小結:

在莎士比亞活躍的時期,英語的語法和拼寫沒有像現在一樣的既定標準化,但他的劇作與詩詞,還有一些出現於作品中的短詞或片語,今天都深深影響了現代英語的運用,如「with bated breath」(意為「屏息地」)和「a foregone conclusion」(意為「預料中的結局」),都已經應用到日常生活的英語當中。

 


蘇格蘭歷史學家、前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校長凱萊爾(Thomas Carlyle)甚至推崇:

 

「這裡我要說,有一個英國的國王,是任何議會不能把他趕下台的,他就是『莎士比亞國王』!」

 

除此之外,莎士比亞對於西方的藝術(戲劇、文學、繪畫)也有著他人難以超越的影響力,舉凡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哈代(Thomas Hardy),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跟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都能依稀看到莎翁的影子……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Shakespeare

 

 

留言

大家都在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