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茴香田到競技場:一首關於榮耀、使命與毅力的人生凱歌。

「我們贏了!」

 


約莫在兩千五百年前,也就是西元前490年的912日前後,版圖勢力遍及地中海沿岸的希臘人(城邦聯軍),跟意圖擴張帝國西域,來勢洶洶的波斯人,雙方於希臘阿提卡(Attikí / Αττική)的馬拉松(Marathon / Μαραθώνας)展開了一場兵戎相見的生死交鋒,也就是古希臘史上關鍵至要的「馬拉松會戰」(Battle of Marathon)!


維基百科檔案照


 

有關912日的說法,依史學家筆下的時序換算,現存數個不同版本,從812日、911日到112日都曾經出現在史冊中,但學界普遍以912日作為較確切的戰役參考日期。

 

亟欲打造帝國偉大之「人種的西界」(波斯人認為其與希臘人同屬雅利安人血派),並建構一套具高度機動性,足以征討四方的交通運輸路網,波斯帝國不只調度了近兩萬五千名的海陸精銳兵力橫跨愛琴海,主帥大流士一世(《聖經》裡的大利烏王)更設下精心設計的圈套:波斯先在距離雅典城四十多公里外的馬拉松安置軍隊,然後引誘雅典的守軍出城,緊接著,受波斯所策動、拉攏的希臘失勢政客再順勢於雅典城內起義謀反,以收虛實交錯的聲東擊西與裡應外合之妙,期盼能一邊扶植新的雅典傀儡政權,另一邊則是繼續消滅希臘其他城邦……包括斯巴達(Sparta)等。

 

人數遠遠趨於劣勢(約一萬一千名)的希臘城邦聯軍,深知波斯此番乃大軍壓陣,有備而來,但憑藉著己身掌握易守難攻的山谷陣地優勢,希波兩方於不到十公里的距離外,展開了數日的僵持對峙……但隨著邦埃雷特里亞(d'Érétrie)遭波斯海上艦隊所破,更多的波斯兵力勢必將逐一轉往馬拉松或者是直接攻向雅典城,情勢危急之下,指揮官米泰雅德(Miltiades)與將領們透過投票表決,決定選擇背水一戰,正面對決強侮!不再屈身退回雅典防守!


維基百科檔案照

 

「最好的防禦就是積極的進攻!」,戰場上的米泰雅德絕非等閒之輩,他知曉以小博大、有勇無謀的悲劇,故捨棄了過往陸戰時習以為常的方陣均勢對壘,反而大膽選用了新式戰術:

 

左翼 中路 右翼


五排 五排 五排 

(波斯以正統交戰方式出擊,左中右都是五排兵士)


五排 四排 五排 

(希臘刻意減少中路兵士,將主力安排在兩翼)  

 

不消片刻,波斯兵士果真在馬拉松戰場上以人數優勢迅速深入了希臘方陣的中路,大軍更持續挺進,看起來顯得得心應手。但說時此、那時快,希波兩翼的均勢攻防,眼下卻意外讓位處中路的波斯軍宛如沙漏般地掉入了希臘軍團精心設計的包圍網!原本波斯將領以為的平行對陣,居然在毫無預警之下瞬間變成了縱深戰線!希臘以退為進的兵不厭詐,趁亂截斷波斯軍團供輸的頭尾,再予以主力痛擊、收攏,就像口袋一樣將波斯人集中在陣型的最內部,讓其插翅難飛。

 

換言之,大概就是:

 

希希希

希波希

希波希

希希希

 

猶如西甲聯賽國家德比(Derby)大戰的時候,您買了貴賓券,穿著「皇家馬德里」(Real Madrid)的球衣,卻隻身坐在「巴賽隆納」(FC Barcelona)的加油區一樣吧!


維基百科檔案照


 

米泰雅德的睿智督軍,扭轉了交戰時人數上的頹勢與弱點,更讓兵強馬悍的波斯軍團措手不及,對戰陣型完全崩潰,找不到兩翼奧援的兵士也紛紛棄械逃向岸邊駐紮的波斯軍艦,尋求最後一絲的掩護。此時,希臘軍團沒有期待凱旋的鬆懈,反而一鼓作氣,帶著高昂鬥志持續往艦隊方面猛攻……

 

波斯的四成兵力被殺,加上七艘船艦的折損,當下一一寫入希臘人輝煌的史詩,作為馬拉松戰役的戰果點綴。大流士一世眼看大勢已去,波斯難以取勝,只得率眾退回海上。早先在埃雷特里亞暫居上風的波斯軍也被迫放棄進攻雅典城的計畫,跟著黯然離去……

 

雖然說,希波兩方的軍事衝突(Greco-Persian Wars)一直要到四十餘年後,西元前449年才以締結和約劃下句點,但馬拉松戰役的歷史意義依舊深遠:這除了是希臘城邦聯軍首次獨力抵禦強敵波斯帝國的進攻外,不到兩百名希臘兵士的英勇犧牲對比數千名波斯敵軍的異鄉殞命,無論是戰術運用之靈巧,或是衛城守護之執著,都替日後的西元前五世紀古希臘(雅典)「黃金時代」(Golden Age of Athens)打下極其關鍵的敲門磚……在伯利克里斯(Pericles)的領導下,希臘古典哲學(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科技、藝術以及民主政治(公民可不受財產限制擔任高級政府公職,確立公民大會享有立法與行政權)的茁壯發展,甚至悄悄奠下了今日西方現代文明的第一枚基石。

 

只不過,就在你死我活的殺戮征戰之外,當時的希臘,民間更流傳著一則讓人感動莫名的故事⋯⋯

 

當時的馬拉松戰場上,有位傳令兵,名喚「費里皮德斯」(Pheilippides / Φειδιππίδης),當時他已負傷在身,需要接受妥善治療,但隨著米泰雅德成功以寡敵眾,希臘城邦聯軍順利擊退波斯大軍之際,為求能儘快將此捷報傳回給雅典城內焦急等待戰況的同胞們,費里皮德斯在銜命之後,決定不顧一切地向雅典的方向奮力狂奔!

 

沒有第二句話,個人生死已置之度外,心中唯一的牽掛,就是要傳遞希臘聯軍的勝利!

 

從馬拉松到雅典,一趟總長約莫42.195公里的報捷路程,就在費里皮德斯平安抵達雅典,向民眾高聲宣達我軍苦戰終得凱旋,強敵波斯已潰不成軍的當下,傳令兵也因任務圓滿達成後的筋疲力盡與不負使命,伴隨市民的歡欣鼓舞而默默倒下......

 

最後,為自己熱愛的祖國鞠躬盡瘁,費里皮德斯無悔地獻上了寶貴的性命。


維基百科檔案照

 

世道板蕩、刀劍亂舞下的榮光戰記,固然值得世人慶賀,然報捷者無私的犧牲小我,卻更令後代吾輩們尊崇與紀念,故為了緬懷這位永遠的希臘勇士,同時追憶昔日古希臘文明之至高燦爛與無比輝煌,待西元18964月間,隨著希臘重新主理停辦已超過一千五百年之久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就是近代第一屆的夏季奧運(the Games of the I Olympiad)時,奧委會順勢接納了法國著名語言學家布雷雅爾(Michel Bréal)的提議,籌設第一回的「馬拉松比賽」……也就是回顧昔日費里皮德斯不辱使命,傳遞勝利的「馬拉松-雅典」報捷路程。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據史料統計一共進行了293屆(推論),大約自西元前776年開始,直至西元394年(或西元435年)結束,屬於融合城邦交流、體育切磋跟宗教祭祀的大規模慶典,後來隨著信奉基督教的古羅馬皇帝(可能是狄奧多西一世或二世)認為此競技帶有濃厚的異教徒色彩而下令終止。

 

但值得留意的是,從西元1896年的首屆雅典奧運,到西元1904年美國聖路易主辦的第三屆奧運,馬拉松的正式完賽距離其實都是由主辦國奧委會所自行制定的,如雅典當屆距離還不足40公里;西元1900年的巴黎奧運則大約是40公里;聖路易的距離略有延長,為41公里。

 

希臘籍,本業是運水工的路易斯(Spyridon Louis),當時從十七位參賽者(希臘當時總共報名十三人)中脫穎而出,憑藉在地支持者們死命打氣的加油聲,以宛如費里皮德斯英勇再世的步伐,於賽事後半段逐一超越了來自法國跟澳大利亞的頑強競爭者,最後他以總成績2小時5850秒通過終點,成為第一屆夏季奧運的馬拉松冠軍……而馬拉松賽事終點所在地的泛雅典體育場(Panathinaïkó Stádio),與路易斯一同迎接勝利,下場跟著跑完最末圈的嘉賓,更包括了君士坦丁王儲(日後的希臘國王)與喬治王子。現場儼然就是馬拉松戰役的榮光再現,雅典人無不沉醉在此千載難尋的喜悅當中!


路易斯
維基百科檔案照

 

賽後贏得一輛馬車與銀製獎杯的路易斯,據說也獲得了終身免費剃髮與特製珠寶等來自民間團體的獎勵。而其銀製獎盃後來於西元2012年間透過孫子委託拍賣行出售,同時由希臘超級油輪運載集團以86萬美元的高價予以永久收藏,並選擇作為雅典衛城博物館的定期展示品……一年中唯一的例外,是瑞士洛桑馬拉松(Lausanne Marathon)舉辦的時候,獎盃會在此時移至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Olympic Museum)展出,也就是國際奧委會的總部。

 

到了西元1908年,臨危授命,倫敦取代了因維蘇威火山爆發之災害而導致財務狀況相對不穩的羅馬,接下當屆奧運東道主的位置。而主辦單位為了滿足英國皇室觀賽便利與兼顧維安隱私,於是透過一連串的實際路線探勘,將馬拉松比賽的起點設於溫莎城堡的皇家苗圃跟東露台窗外(隸屬皇室私人領域),並把終點線安置於白城體育場(White City Stadium)的國王包廂前……讓英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能親自見證新一代馬拉松王者的誕生!

 

從露台到包廂,724日的馬拉松賽程,距離大約是「42.195公里」(一般道路26英里加上體育場內賽道385碼),其競賽長度也就成為了日後國際沿用的馬拉松比賽法定(標準)距離(「不少於42.195公里」)。而來自16國家,55名選手的激烈角逐,最終美國田徑健將海耶斯(John Hayes)以2小時5518秒的成績通過國王包廂……他,是當時第二位通過終點的選手!

 

咦?

 

其實在海耶斯之前,義大利籍的好手皮耶特里(Dorando Pietri)已經率先以2小時5446秒的成績壓線!但是……當中有長達10分鐘的計時秒數,以及350碼的距離,是裁判與工作人員從旁攙扶與協助他前進的!因為當皮耶特里在踏入白城體育場之後,伴隨體力耗盡加上全身脫水,他先是跑錯方向,爾後就是多次的跌倒、失神,幾乎是無法獨立完賽的情況!即使在滿場七萬五千名的觀眾鼓勵下硬是撐過終點線,但美國隊也隨即向大會提出抗議,直指馬拉松賽事有外力刻意介入的舞弊行為……皮耶特里絕不是一人跑完!


維基百科檔案照

 

很快地,皮耶特里的獲獎資格與完賽成績被奧會正式剝奪,海耶斯順利遞補成為金牌,他也成為運動史上第一個贏得官方標準距離(26英里加上385碼)馬拉松賽事的選手,並締造全新的奧運紀錄。

 

但英國皇室始終不忘皮耶特里倒下前的奮戰精神,以及意圖對美國隊趾高氣昂、盛氣凌人(開幕式時美國隊拒絕向英王壓旗致敬)之反制,因此亞歷山德拉女王(英國皇后)特別在賽後贈與皮氏一座鍍金銀杯作為皇家賀禮,甚至在柯南道爾(沒錯,正是《福爾摩斯探案》的作者)於報刊的登高一呼之下,英人齊心集資三百英鎊(幣值約合今日四萬英鎊),協助皮耶特里在家鄉開設麵包烘焙坊。

 

百年以降,馬拉松比賽已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運動項目,尤其在西元1908年倫敦奧運之後,皮耶特里與海耶斯的「天王山之戰」更開啟了西方大眾對馬拉松競技的關注,加上賽事不受場地、器材限制或季節變化干擾,早就搖身一變,儼然作為城市的軟性文化指標。當然,一年近八百場的各類型馬拉松賽事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是分布全球七大主要城市的「世界馬拉松大滿貫」(World Marathon Majors),從二、三月份鳴槍開跑的東京馬拉松(東京マラソン),直到十一月的紐約馬拉松(New York City Marathon),跑者們幾乎以環遊世界的方式一一造訪或欣賞各大城市的地標與景點,若再加上四年一次的夏季奧運馬拉松錦標,吾人絕對可以想見各大賽事之精彩可期……但您也別忘了台灣本土各鄉鎮所費心舉行的「趣味型」馬拉松,賞風景、品小吃、享人情,讓單純的跑步不再只侷限在秒數的計時,而是人文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說,馬拉松,跑的是人生的底蘊跟哲理,從起步、配速、呼吸、補給到如何迎接「終點」,是艱澀學問卻也是經驗常談,想來或許毫無半點虛假。

 

又伴隨科研訓練與各式先進器材輔助下,人類體能也慢慢獲得有效提升與開發,馬拉松競技的完賽成績也從過往僅供參考「世界最佳時間」正式進入較嚴謹的「世界紀錄」(西元2004年起)。

 

目前國際田徑總會所認可的「男子馬拉松世界紀錄」已接近至兩小時整數關卡,此紀錄乃是由肯亞的基浦圖姆(Kelvin Kiptum)於西元2023年芝加哥馬拉松時所創……2小時又35秒!跑者生涯三戰三勝(瓦倫西亞馬拉松、倫敦馬拉松跟芝加哥馬拉松全數奪下金牌)的他,其體能幾乎已是人體所向無敵的路跑極限了!但讓人遺憾的是,隔年一場發生在肯亞西南部行車失控的奪命意外,基浦圖姆駕駛的Toyota Premio無故撞上路旁樹木,他跟教練雙雙重傷不治,無緣再創田徑新猷。

維基百科檔案照

 

另一位同樣發跡於肯亞,連霸里約奧運與東京奧運馬拉松金牌的好手基浦喬蓋(Eliud Kipchoge),雖然在西元201910月的特規挑戰賽「Ineos 1:59 Challenge」中於維也納奮勇跑出「驚天動地」的1小時59分又402成績,但由於這是一場為其量身打造的特殊賽事,配有前導車跟42位配速陪跑員,還有NIKE特製跑鞋,以及事先縝密規劃的低風阻路線與特殊補給方式,加上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參賽,所以紀錄不被國際田徑總會所列載,只能作為參考。

 

完稿前最近一次的馬拉松大滿貫,是甫完成於西元2025427日的倫敦馬拉松,索(Sabastian Kimaru Sawe,肯亞)成功摘下菁英男子組的桂冠,時間是2小時又227秒。至於前一年的巴黎奧運男子馬拉松,也是史上第三十回的夏季奧運馬拉松賽事,衣索匹亞籍的托拉(Tamirat Tola Abera)以2小時626秒贏得金牌,同時打破高懸十六年的奧運紀錄,並往前推進了6秒。

 

至於女性馬拉松跑者部分,專攻長跑,而且啟蒙時期沒有聘請任何專業教練指導的肯亞籍切普恩傑蒂奇(Ruth Chepng'etich),在西元2024年的芝加哥馬拉松以2分鐘又956的佳績締造新的世界紀錄……甚至較舊紀錄大幅推進了兩分鐘之多!(西元20257月,切普恩傑蒂奇因藥檢出現陽性反應而暫時遭到國際田徑總會的禁賽)

 

雖然說,早在希臘回歸承辦奧運之際,就已經有馬拉松賽事,但此競技只限男子運動員「獨享」。一直要到西元1984年時,也就是經過八十多年後的美國洛杉磯奧運,女子馬拉松才總算成為大會正式賽事……而西元2024年的巴黎奧運,女子馬拉松不只成為奧運壓軸賽事,從衣索匹亞歸化荷蘭的跑者哈桑(Sifan Hassan)亦於奪冠之際締造了嶄新的奧運紀錄:2小時22分又55秒!從一介難民、護士到不朽的三金跑者(東京奧運女子五千米跟女子一萬米、巴黎奧運女子馬拉松都贏得金牌),哈桑證明了她獨一無二的存在!


維基百科檔案照

 

馬拉松的故事,到此劃下完美的……

 

讓吾人再次查考古希臘名哲希羅多德(Herodotus / ρόδοτος,)老師的文采紀錄。作為舉世推崇的西方「散文之父」或是「史學之父」,留下文壇經典《歷史》(西元前五世紀中葉)一書的他,筆下的費里皮德斯更顯得不凡與勇敢……

 

當雅典城內的守軍得知波斯軍團意圖不軌的野心後,最遲不超過三十六小時的時間內,費里皮德斯先是從長官身旁接獲城邦聯軍陷入劣勢,亟欲友邦協助抵禦的命令,從雅典城出發,火速趕往斯巴達請求馳援(「當希臘最古老的城市被外國人侵佔和意圖毀滅時,請斯巴達人不要袖手旁觀!」),接著又匆忙來到馬拉松戰場,跟希臘同袍們並肩作戰。最後,當波斯軍團宣布撤退,馬拉松戰役塵埃底定地後,負傷的費里皮德斯這才又放下緊握在手的盾牌,帶著希臘軍團的喜悅捷報,像烈火、像駿馬般,穿越一大片的茴香田(「馬拉松」一詞的原意就是「多茴香的」),一心奔向雅典!


維基百科檔案照

 

諸位讀者別以為從雅典到斯巴達,或是從馬拉松再返雅典的路程猶如週休時騎著Ubike漫遊淡水或八里,或是拿杯樺達奶茶(加珍珠)在大港橋與駁二間吹風般地如此愜意自在......單單從雅典到斯巴達的直線距離就已經足足來到「246公里」之遙!對照台鐵台東火車站到宜蘭火車站的距離,大概也不過是228.2公里左右,兩千多年前費里皮德斯的奔走與決心自是不言可喻,更不用提後人所估算,他在三十六個小時內所完成的總路跑里程數已經達到600公里!

 

246公里,是讓您似曾相識的數字嗎?還是有讓您聯想到什麼呢?沒錯,正是現在「斯巴達超馬」(Spartathlon)的比賽距離!

 

從西元1982年的英國空軍軍官參與古路線試跑,到隔年9月下旬的首屆正式賽事,與會跑者們必須先取得部分資格賽成績(如男子組選手要先於10小時以內完成一百公里的長程馬拉松等),然後要在黎明起跑後的三十六個小時內完賽,並且沿途要經過75個崗哨的體能檢查站,若未在最遲通過時間前抵達者,將會被依有礙身體健康為由取消資格……畢竟這是一場橫跨日夜、海拔高低差達一千兩百公尺(途中需登上山口),距離看似六倍馬拉松,但體能考驗乃絕對超過六倍馬拉松以上的超級極限耐力賽!

 

西元2023年,齊西莫普洛斯(Fotis Zisimopoulos)以19小時552秒的成績締造首位完賽於20個小時之內的里程碑!身為希臘地主選手的他,也是連續四屆的「斯巴達超馬」優勝者,以及目前保有最快與次快(20小時1843秒)完賽紀錄的跑者。

 

尾聲:

 

雖然部分歷史學者今日對費里皮德斯的真實存在性維持保留或懷疑態度,甚至判斷希氏原始稿件裡根本沒有出現希臘傳令兵從馬拉松回到雅典報捷的字句,因為第一本可考察馬拉松戰役「馬拉松-雅典」路跑事蹟的文學作品,已經是希羅多德身後五百年,完成於西元一世紀左右的散文選,明顯有穿鑿附會或是假託先人之意,故不少學者斷言費里皮德斯是一位「浪漫又勇敢的虛構英雄」,也是建構於希臘城邦聯軍贏得關鍵之馬拉松戰役時所衍生而來的一場民間傳說……

 

姑且不論史實考究真偽,也毋須刻意鑽研人物的生卒,夫歷史一詞,history本身就包含有無窮遐想的story蘊藏其中,在那必然的時間、必要的事物上,投射出必須示現的人物,是激勵也是補遺,是傳承亦是填補,讓尋常百姓也有機會追求登上巔峰,締造偉業的壯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代的滔滔浪花足以淹沒王朝盛世,也曾毫不留情地摧毀華美樓閣,但英雄事蹟得以長存,奮戰精神永恆不滅,隨著「捲起千堆雪」的一剎那,浩瀚青史已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矣……


維基百科檔案照

 

費里皮德斯,作為使命必達、不懈奔跑的傳令兵,那句在嚥氣之前放盡所有氣力的獨白,即使物換星移,依然是戰場上恆久不衰的經典,更是世人引以為傲的喜悅泉源:

 

「我們贏了!」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Marath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athon#History

 

留言

大家都在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