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寓言,《一九八四》。(上)

「往昔的各種文明都誇耀自己是建築在博愛和正義之上。但『我們』的文明則是建構在仇恨之上。在我們統治的世界裡,除了恐懼、忿怒、得意、自貶以外,沒有別的感情。其他一切都必定要摧毀。」

 


男人,喃喃自語,紙上的獨白似乎不曾從歷史逝去……

 


距離蔚藍深洋五千七百公里的上空,這裡是聲寂靜的星辰交界之處。一艘宇宙飛船如芥子般巡航於在須彌銀漢,超音速?在浩瀚時空裡宛如嬰兒學步。

 

蘇聯時代的官方版俄文版封面
By издательстве «Прогресс» - https://ru.bidspirit.com/ui/lotPage/source/catalog/auction/13159/lot/170552/%D0%98%D0%B7%D0%B4%D0%B0%D0%BD%D0%BE-%D1%82%D0%BE%D0%BB%D1%8C%D0%BA%D0%BE-%D0%B4%D0%BB%D1%8F-%D1%87%D0%BB%D0%B5%D0%BD%D0%BE%D0%B2-%D0%A6%D0%9A/zoom/2/zoom/1?lang=ru,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33698324


看起來像是會議室的廳堂,藍黑色的巨型投影螢幕旁,有一幅「波魯克斯」(Pollux北領地的數位導覽圖,這裡距離太陽約莫34光年的距離;

 


此時,一位戴著汎金屬(Vibranium)特製面具,分不清臉上喜怒哀樂,又披上一襲金絲白袍的「仿人生物」,似乎在詳細閱讀著一份重要的剪報,視點再靠近一點,是一組數字,曾經作為時間的單位,或是歷史的紀元。




1984》(Nineteen Eighty-Four

報告者:布萊爾(E.A. Blair

 

首刷版封面
By Michael Kennard - https://interminablerambling.com/2020/10/21/george-orwell-1984/,
Fair use,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74887848

西元1949年,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終告歇息不久的初夏,在68日這一天,由英國籍記者兼社會評論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提筆,被譽為西元二十世紀西洋文學聖殿級寓言作品的《1984》(Nineteen Eighty-Four),正式印行出版。

 


「那是一個天氣晴朗又異常寒冷的四月天,時鐘敲了十三下。」

 


初版長達326頁的《1984》,故事主人翁是一名在「大洋國」Oceania,註1)官方四大機構之一「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註2)任職的「外黨」(註3)職員溫斯頓(Winston Smith。他的工作是奉命改寫與修正各種歷史文獻,將過去的數據或資料逐一改(竄?)寫成符合黨所謂「政治正確」的路線與版本,並且每日不停重複著抹消被黨下令「蒸發」之人(又稱「非人」)的各種資料,「非人」者,不僅被國家和黨在肉體上除去,更必須是在歷史上或記憶上抹去曾經作為人或精神的存在!

 


但溫斯頓那一絲尚能思考與判斷的大腦裡,其對於所處的社會現況、政府宣傳(外宣與內宣)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老大哥」(Big Brother)的統治正當性逐步開始產生懷疑,於是開始利用日記來記錄他認知中真正被遺忘的「世界史」(也就是不斷被黨修正之前的真實歷史)。

 

By Nineteen Eighty-Four: The Facsimile Manuscript, edited by Peter Davison and published by Secker and Warburg, 1984 ISBN 0-436-35022-X, Fair use,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22425801

同時,在偶然的機緣之下,溫斯頓與另一位外黨黨員,言情小說製造器修理員茱莉亞(Julia)滋生出背德的不倫火花,縱使年紀有些落差,男大女小,茱莉亞亦別上了黨象徵禁慾和貞潔的紅腰帶,但雙方不顧一切,冒著生命危險私下幽會,進而在肉體纏綿、盡情縱欲之餘,放膽閱讀著政府機關所明文禁止的反動書籍。

 


「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承認這一點,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然而,渾然忘我的男歡女愛,以及對黨所控制世界公義不彰的義憤填膺,一切的一切,其實早都已經被「思想警察」(公安)透過電幕所監視著!如同玻璃屋內還以為活在樂園的寵物……

 


最終,一次溫存過後,溫斯頓跟茱莉亞兩人於自認最安全,亦不受打擾的秘密場所內,遭到了警方逮捕,淪為國家跟黨所稱:罪證確鑿的思想犯!

 


「『思想罪』」不會帶來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Thoughtcrime does not entail death, thoughtcrime IS death.

 


因為對黨有明顯的仇恨與誤解,「偏差」的溫斯頓被國家判定精神錯亂的病患,經歷負責思想改造、邏輯清洗(洗腦)的「友愛部」Ministry of Love)重新再予以教育(電療、酷刑,脅迫出賣同伴等)後,儼然失去靈魂的他,徹底「戰勝」了內心的疑慮,變成了合乎標準的愛國純潔者,安然獲得釋放。

 


孓然一身的狼狽出獄之後,眼下只能借用酒精來麻痺自己的溫斯頓,完全清楚自己「學習,理解,接受」關於黨的所有事實,但「一日思想犯、終身思想犯」,就在咖啡館裡聽聞國家取得重要會戰勝利的消息時,於執法人員的槍管下,伴隨著口中喃喃自語的「老大哥萬歲」,溫斯頓依舊失去了僅剩寶貴(無價?)的生命……

 


悄然的,如輕煙一縷,從已知歷史上消失。

 


「所有的一切都解決了,所有的鬥爭也都過去了。溫斯頓已經戰勝了自己,他愛老大哥。」

 



即使是再微小的變化,視點所見,白袍底下彷彿震動了一下,在這座廳堂內,掛著不少「令人費解」的藝術作品或手稿,阿瑪迪斯的第42號交響曲、范萊因《加利利海上的暴風雨》;

 


數位導覽圖的西北角,有個忽明忽暗的小點,名喚「塞林迪亞」Serindia),據說過去是歷史古都,也是交通要道,但隨著異星人的大肆破壞,這裡儼然淪為破壞心理意識與生理細胞結構的終極處理站,若用淺顯易懂的詞彙,也就是「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s)的所在地。

 


我們繼續跟著汎金屬面具的視角。



1984》的故事主線,簡單不繁瑣,也無太多贅言或不必要的場景,但在情節持續向下發展的各個章節裡,藉著溫斯頓的獨白與跟其他人物的互動,更透過「書中書」,閱讀黨所指稱叛國者「戈斯坦」(Emmanuel Goldstein)的反動書籍《寡頭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ligarchical Collectivism),歐威爾本人娓娓道出了心中對於思想改造與政權控制的精闢論點,更詳細論述思想改造的過程手段與理論精神……

 


到了小說的後半段,歐威爾更是「不懷好意」地對著閱卷已冷汗直流的讀者諸公們,投下一顆超級震撼彈

 


「我怎麼能不看到眼前的東西呢?二加二等於四呀!」

「有時候是「四」,溫斯頓。但有時候是「五」。有時候是「三」。有時候全是。你得再努力一些。要神志健全,不是容易的事。」

 

By Yakov Guminer - http://konstruktivizm.com/503/other-constructivists/arithmetics-propaganda-poster-1931-by-y-guminer,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4951920

是的,在歐威爾的筆下,溫斯頓的《1984》世界裡,二加上二 ,等於三,等於四,也可能等於五?

 


對!沒有錯,凡是黨說的答案,黨要你相信的一切,根本無庸置疑地完全正確,毫無可辯駁之處!而你更不能去問,為什麼二加二不是等於四?因為你這樣提問,就代表你「有罪」!

 


為什麼要(費心)去質疑黨說的話呢?

 


「『思想罪』」不會帶來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Thoughtcrime does not entail death, thoughtcrime IS death.

 


(未完待續)

 


註釋:

1Oceania,小說裡世界僅存的三大強國之一,擁有美洲、澳洲、非洲南部和英倫三島,信仰「英社」(英國社會主義)。

2:專門從事篡改歷史工作,以吻合政治正確。

3Outer Party,外圍黨員(中產階級)。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neteen_Eighty-Fou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Orwell

留言

大家都在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