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戰車、如鷹展翅,李愛銳(Eric Henry Liddell)。
「耶和華開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
,《舊約聖經‧列王紀下》6:17
李愛銳牧師(此為漢譯名,原名利德爾,Eric Henry
Liddell,1902.1.16 – 1945.2.21),今日或許其名號不甚響亮,終其一生,如此短促,沒有富可敵國的家財萬貫,更沒有長命百歲,但是在彰顯上帝大能的恩典奇事中,毫無疑問,牧師藉上主之名寫下了燦爛光輝的一頁。
因為李愛銳,是奧運金牌得主。
https://education-sport.ed.ac.uk/news/a-century-of-gold-eric-liddell-posthumous-degree
XXX
「於挫敗的塵土與凱旋的桂冠中,若有人盡力而為,必能發現(上帝之)榮耀!」
李愛銳牧師誕生在昔日遠東大清,當時乃由不列顛帝國所統轄的天津租界區,父親詹姆斯則為基督(新)教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派遣海外的宣教士之一。六歲那年,他跟著兄長一同返回英國,進入為傳教士子女所預備的寄宿學校;求學期間,擁有矯捷身手的他,已是校園裡響叮噹的優秀運動員,還擔任板球隊跟橄欖球校隊的隊長,可說是如假包換的風雲人物!
尤其,
李愛銳專攻田徑項目裡的「男子100公尺(百米)短跑」,每每下場測試都能夠締造亮眼的數據,絲毫不輸給國際著名跑者,因而被英國體育界寄予厚望,認為他非常有機會在未來突破不列顛在夏季奧運的田徑場始終無法摘下任何一面金牌的「不名譽障礙」……宛若日不落帝國璀璨下的一抹暗雲。
李愛銳(右二),攝於西元1915年左右
https://kofigyasiacquah.wordpress.com/2014/07/05/with-love-in-their-hearts/
然而,當英國代表隊蓄勢待發,啟程前往花都之際,隨著西元1924年巴黎奧運的田徑賽程出爐,男子百米短跑預賽被安排在主日(星期天)出賽的情況下,李愛銳認為貿然投入競技,勢必違反了主日單單只能敬拜上帝、領受《聖經》信息的堅持,所以……年輕的信教者毅然決然,甚至帶些匪夷所思地,果斷放棄了原本奪牌可能猶如囊中取物的項目!
放棄?
上帝第一?宗教與信仰之敬虔居然優於國家與民族榮譽?這不是開玩笑吧?
是的,大多數人的反應亦是如此。更甚者,來自四面八方的輿論抨擊,此刻就像是狂風暴雨般連續襲來!「叛徒!」、「懦夫!」與「不要回來英國了!」,李愛銳雖然承受著空前……也或許是其他運動員絕不可能遇到的壓力,但其毫無畏懼外界流言,即使威爾斯親王(後來的英王愛德華八世)親赴關心並再三勸進,英國奧委會高層也施加「帝國級」的重擔,期盼(與囑咐)李愛銳一定要維持初衷,選擇國家榮譽至上,儘速回到百米競賽的行列,但……
李愛銳,依舊與上帝同行。
經過了短暫思考跟競合評估,以及同胞隊友,一樣是短跑好手亞伯拉罕(Harold
Abrahams)的建議下,藉由再次與神的深切對話,禱告與靈修,李愛銳對外宣布,決定在巴黎田徑場更改項目,報名大家完全沒有預料到,而且沒有長期充分準備下奪牌機率根本近趨於零的,
男子四百公尺!
這是近代夏季奧運興起的熱門競技,也是「田徑短跑項目中距離最長的比賽」。即使前一屆(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的金牌得主,南非籍的魯德(Bevil Rudd)本屆未繼續參賽,但面對來自27個國家,59位分別從各地脫穎而出的競爭對手,李愛銳,眼前恐怕不只是立著一堵高牆,甚至是萬呎之闊的滔滔巨洋。
於挫敗的塵土與凱旋的桂冠中,若有人盡力而為……捫心自問,吾人是否真的嘗試過全力以赴來衝破眼前的層層枷鎖呢?
幾個星期的積極苦練與禁食禱告下,
西元1924年7月6日,那天是星期日,亞伯拉罕於百米預賽中分別以11秒、10.6秒的成績晉級:隔日的淘汰制準決賽跟決賽,不列顛年輕人力抗四位美利堅好手與紐西蘭健將,最終以0.1秒之差,10.6秒,亞伯拉罕順利為英國摘下了第一枚百米田徑金牌。
7月10日,星期四,李愛銳在不被看好,或是帶些場邊的嘲弄下,以四百公尺選手的身份出賽。奧運紀錄當時是48.2秒,由美國人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奧運(西元1912年)所締造。
下午兩點,被分在第14組的李愛銳以50.2秒順利通過小組預賽;兩個小時後的第二輪,他以49.3秒,分組第二的成績進入決賽圈,也讓地主選手鎩羽而歸。
但瑞士好手伊姆巴赫(Josef Imbach)跑出48秒台,霸氣打破了奧會紀錄!
7月11日,星期五,下午兩點四十五分,十二名取六名的準決賽起跑。
李愛銳在第二小組以48.2秒的成績位居分組第一,也讓不列顛「似乎」有機會看見獎牌;伊姆巴赫48.3秒,同樣進入最後決賽。
而第一小組,美國隊的菲奇(Horatio Fitch)繳出47.8秒的成績,再度提高奧會紀錄與挑戰者的奪牌難度。
XXX
下午五點半,巴黎的天空依舊豔陽高照,六位選手等待鳴槍起跑……
伊姆巴赫,起跑後意外被繩索絆倒!無法完成賽事;
菲奇,48.4秒,卯足拼勁,奮力追擊前方男人的身影,但還是功虧一簣,屈居銀牌。
因為在他之前,是那位用47.6秒跑完賽道的男人!
衝線時的讀秒,是巴黎人的讚嘆與歡呼,更是金牌的凱歌,甚至是打破奧會紀錄的殊勳,李愛銳,全能的上帝彷彿差用天使陪跑般,尊主為大的福音忠僕,居然奇蹟,不!簡直是神蹟似地贏得金牌!
沒錯!就是奧運金牌!
毫無僥倖,寫下當年奧運田徑四百公尺項目的最佳紀錄(現在為43.03秒,由南非選手所創),李愛銳不辱使命站上了體壇最高殿堂的頒獎台,更一舉擺脫了新聞輿論的質疑與批評,也躍居英國人在體育場上的民族英雄!而且不說您可能不知道,他正是史上首位誕生於中國內地的夏季奧運會金牌得主。
當然,神所捎來的祝福,有時是處處充滿驚喜的。因為李愛銳不只勇奪奧運男子400公尺短跑金牌,連前兩日舉行的男子兩百公尺短跑,「竟然」也讓他順勢帶走了一枚銅牌(21秒9)。
奧運落幕,英國欣喜取得九面金牌,在各國榜上排行第四,僅次於美國、芬蘭與法國。
https://kofigyasiacquah.wordpress.com/2014/07/05/with-love-in-their-hearts/
XXX
回國取得愛丁堡大學學位的李愛銳,也跟著踏上了父親往昔的腳蹤,受召獻身前往中國華北,一邊傳揚福音,一邊以自身的專業與經驗來改善中國陳舊的體育場館設施
西元1932年,李愛銳正式按立為牧師。
五年後,七七(蘆溝橋)事變開啟了日本侵華戰爭。人在中國的李牧師持續進行宣教的工作,更作為協助患病的傳教醫師。後來更為了替自己的兄長減輕服事負擔,決定動身前往兩軍砲火最猛烈的河北偏鄉!
李愛銳牧師於天津的留影
https://kofigyasiacquah.wordpress.com/2014/07/05/with-love-in-their-hearts/
即便因政治情勢的變化,他很快就淪為日本皇軍的人質,但李牧師仍不改其心志,在不自由的地區教導上帝的話語,還親自替侵門踏戶,插旗中土的日軍們禱告,祈求和平早日到來。
「上帝在一片廢墟裏並非全然無奈……」
只不過,
照顧弱勢帶來的長期過勞加上營養不良、睡眠不足,自己又果斷放棄大好機會來換取自由身(有一說是他將員額讓給了孕婦)。理應能夠提前安然返鄉,放棄做為集中營首批僑民交換戰俘的李牧師,於西元1945年2月,還來不及看見戰火的歇息,這位上帝的忠僕、奧運健將,Eric Henry Liddell,不幸因腦腫瘤蒙主寵召,逝世於日軍佔領區山東樂道院集中營。
六個月後,日本無條件投降。
XXX
接續三十餘年的光陰,世人所稱的承平與成長年代,始終有著強國核戰對峙的陰影。
到了西元1981年,由三家片商(二十世紀福斯與華納兄弟等)共同投資550萬美元預算,以李愛銳牧師為故事藍本,些微改編以渲染戲劇化效果的《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片名取自英國讚歌《耶路撒冷》中「Bring me the chariots of fire」(詞彙的原出處見《舊約聖經‧列王紀下》2:11及6:17)的運動勵志電影,除票房亮眼,光北美院線市場即回收足足超越十倍有餘(5,560萬美元)外,更在當屆奧斯卡金像獎裡一舉勇奪四座小金人,還包括了最重要的「年度最佳影片」。
西元1989年,一位任職於香港李愛銳基金會的英籍工作人員在中國山東濰坊的中學一隅,也就是前日軍駐紮官舍的花園處,發現了被人遺忘的牧師墓地……以及尚未化成黃土的小小十字架。
又過了兩年,一個冷戰儼然落幕的新世界降臨,愛丁堡大學選擇以蘇格蘭產花崗岩,為李牧師在該墓地上重新築起一座新的紀念碑。碑上鐫刻著《舊約聖經‧以賽亞書》中的一句話:
「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睏倦。」
尾聲:
「He gets there.」(他到了終點。)
巴黎奧運四百米決賽時,有人在場邊嘲笑李愛銳奮力跑步與盡情投入的樣子看起來十分滑稽,隊友亞伯拉罕為此做出最貼切的回應。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ic_Liddel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