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樂沙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我堅信藝術的本質是一種迷人又使人陶醉的謊言。」

 

「管弦樂沙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3.181908.6.21

 

By Ilya Repin - http://www.lappeenranta.fi/images/20060206152825.jpg,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96342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應該沒有其他古典音樂家的中譯名字比他還長了。雖然不少入門發燒友認為其全名讀起來有些饒舌,可論及西元十九世紀西方「浪漫主義 - 民族樂派」的俄羅斯不朽巨匠,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毫無疑問絕對名列其中,歷史地位更是難以抹滅。

 

出生在昔日帝俄西部季赫溫(Tikhvin,今俄羅斯列寧格勒州,地理位置接近芬蘭)貴族名門,林氏(欸,全名真的太長了)12歲即依循家族優良傳統,進入海軍預備士官學校就讀,並跟隨艦隊出航,展開了跨洲際的艱辛海上訓練。

 

年長其二十餘歲的哥哥Voin(Voin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後來成為俄國著名的航海家與地理學家,今位於海參崴西南方的無人島群「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群島」(Rimsky-Korsakov Archipelago)正是為了紀念他當年對日本海與俄國遠東邊疆區水文研究的成就。

 

不同於過往大家對音樂家所熟悉的「神童」印象,如莫札特、聖桑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乃直到15歲那年才與鋼琴有了第一類接觸。所以他十分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除了利用閒暇時自主練習,提升琴藝技巧外,也會待船舶靠岸、軍隊休假時,撥空欣賞駐紮地各樣的音樂會,更積極地跟現役的軍樂隊長官們討論作曲心得。

 

西元十九世紀五零年代中期以降,在聖彼得堡(同樣位於列寧格勒州),包括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在內,結合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鮑羅定(Alexander Borodin)、居伊(César Cui),加上領導人兼精神導師:巴拉基雷夫(Mily Balakirev),四位業餘的音樂愛好者(他們的正職工作依序是海軍軍官、陸軍近衛團少尉、化學家、防禦工事學者)和惟有一名的職業作曲家(巴拉基雷夫本業就是鋼琴家兼指揮家),五人齊聚一堂,聊哲學、談文藝,更醉心譜寫出不同西歐正統色彩,異於學院形式主義,乃專屬於俄羅斯民族的樂曲。期許五人能大幅提升並彰顯俄國獨一無二的浪漫情愫……更希望能彼此扶持,提攜,成為俄國樂界當時不可忽視的指標團體,也就是後來的「俄國五人組」,或稱「強力樂團」(Могу́чая ку́чка)!

 

林姆斯基曾經服役的軍艦
By Unknown author - Архив фототографий кораблей русского и советского ВМФ.,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994904

身為五人組裡年紀最小的創作者(鮑羅定年長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1歲),林氏於西元186111月左右加入強力樂團的行列,同時在巴拉基雷夫的從旁指導下,開始進行管絃樂曲的創作。歷經費時三年的環球巡航歸來,他帶回了在海上完成初稿的《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 1 in E minor, Op. 1……西元186512月,藉由巴拉基雷夫在自由音樂學校安排的首演,「上岸」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廣受樂界好評,有些樂評甚至讚嘆其為俄國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管弦樂大作之一呢!

 

另一個插曲,基於俄國律令,軍官在離營下班後,即使到了公開場合依舊得穿著軍裝,已示莊重與不可侵犯,所以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以一襲軍裝走到幕前,接受台下聽眾如雷貫耳的掌聲之際,他看到的或許是更多「目瞪口呆」的表情……如此傑作,怎麼會是「軍官」的作品?

 

X X X

 

西元1871年,軍旅生涯接近尾聲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獲邀出任「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器樂學與作曲學教授。

 

聖彼得堡音樂學院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35858

隔年,林氏與鋼琴家兼作曲家Nadezhda Rimskaya-Korsakova1848 - 1919)共結連理,婚禮上的伴郎不是別人,是他們倆多年的摯友穆索斯基。

 

度過短暫的作曲低潮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一方面持續關注與研究於教會(東正教)禮拜音樂,一方面則擠身俄國音樂大使級人物,在西元1889年的巴黎萬博會上,擔綱俄羅斯音樂會的總指揮,向西歐大眾推廣自己跟其餘五人組的精彩作品……據說德布西跟拉威爾都是當年慕名而來的年輕聽眾呢!

 

By Emil Wiesel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консерватория имени Н. А. Римского-Корсакова (малый зал),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507697

為求充實巴黎行的曲目能夠為花都帶來耳目一新之感,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於西元1888年時完成了全新的管絃作品,那就是如夢似幻、充滿異國風情的交響組曲《天方夜譚》(Scheherazade / Шехеразада)。

 

Бакст Лев Самуилович. - [1],
パブリック・ドメイン,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281905による

同年10月,首演於聖彼得堡的《天方夜譚》,創作靈感來自於伊斯蘭世界最為經典的民間傳說《一千零一夜》(Las mil y una noches),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添加了諸多於海上服役期間作為海軍樂隊督察的所見所聞,更將俄羅斯音樂元素發揮到淋漓盡致的高峰,有著絢爛奪目的管弦樂,也有著令人嚮往的東方情懷。

 


故完整的四個樂章中,吾人可聽見管樂器擁有類似軍樂般的雄渾厚度,但他也不忘透過弦樂器,流瀉出阿拉伯(東方)國度神秘、浪漫的柔美感情,兩者相互輝映之下,堪稱是俄國「標題音樂」管弦樂配器裡的集大成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力度與感情融合的激盪中,配合優雅步伐與動聽旋律,許多冰上芭蕾舞者在比賽時也會選擇《天方夜譚》作為自選曲,至今也華麗地摘下最少兩面冬奧金牌!

 


X X X

 

至於另一首,我想您一定會哼上一兩句,而且是在喧囂的夜店裡,有趣的廣告中,或是掌聲不斷的街頭藝人秀……各位觀眾,《大黃蜂的飛行》(Flight of the Bumblebee)!

 

作為不做作與刻意的爆紅,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是在西元18991900年間,參考了俄國名家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的童話詩作,並將其改編為四幕歌劇《薩爾丹沙皇的故事》(The Tale of Tsar Saltan / Сказка о цареСалтане……而原本沒有註明標題的《大黃蜂的飛行》則是第三幕第一場的一個橋段(後面還出現一次修改版),神奇的魔法天鵝將沙皇之子變成一隻大黃蜂(普希金的原著是三次變身成昆蟲),讓他可以輕易穿越海洋,探視生死未卜的父親,並展開對反派人物的攻擊。

 

歌劇裡的黃蜂振翅,約莫近四分鐘左右的時間,這對動輒兩、三個小時起跳的大型音樂作品而言,充其量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其近似瘋狂的十六分音符,挑戰著音樂家瞬時移動琴弦或鍵盤的功力,速度決定激情,電光石火,方能襯托黃蜂飛行的急如迅雷,爾後改編的純音樂會演出版本,未及兩分鐘的迷幻極炫,聽來更是大呼過癮,發表百年以來早就成為古典音樂,乃至是跨界流行音樂的超人氣金曲之一!



而且不說您可能不知道,為強調黃蜂無所不在,化舞臺平面為受眾立體的《大黃蜂的飛行》,日後竟也促成了西方主流院線為求提升觀影樂趣,因此架設環繞音場的起源。

 

X X X

 

步入遲暮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陸續患有了神經耗弱跟心絞痛,身邊親人也相繼離開,但他始終不減譜曲創作的熱忱。除修訂故友穆索斯基(西元1881年別世)的作品《荒山之夜》(西元1886年發表)等,更以開明姿態支持學生運動,以自由主義派立場力挺西元1905年因日俄戰爭挫敗所引爆的俄國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更強烈主張推行君主立憲制度,反對俄羅斯顢頇牛步的現代化政策!

 

By Valentin Serov - The Yorck Project (2002) 10.000 Meisterwerke der Malerei (DVD-ROM),
distributed by DIRECTMEDIA Publishing GmbH. ISBN: 3936122202.,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6413980

即使與當權者產生意見摩擦,隔年還被免去音樂學院的教職,甚至收到作品禁演的處分,可人生的終曲緩緩響起時,即使有三百餘位音樂學院學生公開聲援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但其壓軸之作,西元19079月定稿的歌劇《金雞》(The Golden Cockerel),排定演出前夕卻連番遭到官方各單位的刁難,首演日顯得遙遙無期。

 

西元19086月中旬,一邊對抗病魔,一邊提筆修改細節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獲悉莫斯科總督,保守派的格謝爾曼將軍(Sergej Konstantinovich Geshel'man)對作品之極度嫌惡後,決定寫信給出版商友人,建議他們可將《金雞》帶往自由風氣鼎盛的巴黎舉行首演……

 

兩天後,621日,尚未收到回覆信函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不幸因病重而辭世,留下了無緣見其演出的《金雞》,和未尋新時代難竟全功的遺憾。身後,他被安葬於季赫溫公墓……與穆索斯基、鮑羅定等摯友再次相遇。

 

By A.I.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765893

《金雞》?最終於西元190910月在莫斯科私人劇院上演的三幕歌劇,被譽為是俄羅斯現代主義歌劇形式的敲門磚,更是「反(主流)傳統歌劇」的濫觴,不只揭示出作曲家臨終前的藝術宣言,更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對封建制度的鄙視,帝國主義的抨擊,投以尖銳、諷刺的樂句陳述……無怪乎遭到了執政者的封殺。

 

「黎明何時將至?沒有了沙皇,日子將會怎麼樣?」

 


《金雞》,悄悄帶出強力樂團,昔日俄國五人組的天鵝之歌,但俄羅斯的音樂創作之火並未熄滅,反而越發旺盛……因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弟子,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即將帶著芭蕾舞劇《火鳥》(L'Oiseau de feu)於西元1910年上場。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kolai_Rimsky-Korsakov

 

 

留言

大家都在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