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泡飯》,人生一瞬。

「日月是百代之過客,往來之年亦旅人也。」,松尾芭蕉。

 

碗裡,紀州梅、明太子、秋葵、鮭魚、海苔、鮭魚卵,以及天かす等,似花非花,非花又似花,再沏壺綠茶注入,一碗日式「茶泡飯」(茶漬け),是夢非夢,非夢是夢,猶如餐桌上的「華道」(花道),緩緩映入眼簾。

 

和式花道,除了表現花之美(姿)態,也強調形態、神韻兼備,更不可忽視其造景(型)上的品味,「茶泡飯」亦然。不同於西式料理的主客(主餐與配菜)有序,茶泡飯裡沒有單獨的主角,可每一個食材,那怕僅是小小的一塊秋葵都有其必然存在的位置與身份。日本的花藝文化需要用心去體會,唯有感性方能悟出美、雅、藝之道,「茶泡飯」自然也是如此,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碗一大千」。


 




「茶泡飯」的料理準備工作不會過於複雜或繁瑣,多半是以家裡冰箱內可用的即食食材為主,這點恰巧也符合了花道取材的最高意境:適可而止的簡潔!花道會以花材的盛開、待放、含苞等過程來象徵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層次。而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茶泡飯」,從上桌、注茶到用膳,亦呈現出用餐者於心態上的微妙變化,自有到無、從無到有,茶、飯、人,是餐桌上的有形循環,卻也是無形宇宙的微小縮影,也宛如花藝哲理中所言:花朵與枝葉的輪迴之美正意味著永恆星辰的示現。從開動前的「いただきます」,到放下筷子的「ご馳走さま」,飽食謝天之際,碗裡是空的,茶壺業已見底,然人的身心是滿足與獲得慰藉的。

 

有無之間,人生一瞬。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相傳在戰亂紛擾的「平安時代」後期,武家將領們率軍四方征討,兵士們必須把握用餐時間來增加行軍效率,所以伙食房發明了以熱茶澆在冷飯上的吃法,得以將加熱米飯的費時程序給省去。後來到了「戰國時代」,經典的「桶狹間之戰」一役,梟雄織田信長奇襲東海道「大名」今川義元時,據說更是一邊品嚐著茶泡飯,一邊穿上盔甲與護具,待用膳完畢,便下令全員出擊……踏上生死火線的前夕,還能夠以熱茶佐飯為伴,於有限的時辰內坦然迎接全然未知的危厄,似乎呼應著世事如夢、人生苦短,彷彿也是一種武士的浪漫情懷吧? 

 

有人會質疑,茶泡飯?不就是平淡的一碗湯飯。是,沒錯,但平平淡淡,最難。

 

留言

大家都在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