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夜不思議》
「願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近年來西風東漸,佐以地球村追求之四海一家,往昔十月光輝的旗海飄揚已不再是街道上、校園裡熟悉的秋光映景。枕戈待旦、復國必成的反共標語甚至被青少年們譏為是愚人節的玩笑,君不見路口那諸多綻放笑顏、闔家同歡的裝神弄鬼大遊行嘛?那才是今日吾人所稱的歲月靜好……
![]() |
| 維基百科檔案照 |
瞧!這會兒小朋友打扮的名角有蜀漢的關聖帝君跟美國的「關稅帝君」(MAGA!),那邊登場的則是竈門炭治郎、毛利小五郎,還有……《飄丿七逃郎》?咦?不好意思,那是隔壁阿伯手機的喇叭音量太大聲了,是土方十四郎啦。
可仔細想想,說也奇怪,相較於灑聖水、念咒文外加銀色子彈就足以讓其銷融成煙的厲鬼或怪物們,已知文明世界數千載以來最可怕的生物,其實思量之後,莫過於就是「Homo sapiens」了!沒錯,拿起手邊的鏡子照照,正是咱們自己。
今天,10月31日,乃西方社會普遍認定的鬼日子,也就是「萬聖夜」(Halloween)……All Hallow Eve的縮寫,意味魑魅魍魎(ㄔ ㄇㄟˋ ㄨㄤˇ ㄌㄧㄤˇ)此刻正在我們的身旁虎視眈眈地上下打量著。
魑魅魍魎:魑魅,集山中異氣,木石所化成之精怪。魍魎,則是水中怪物或指瘟神疫鬼。原本泛指鄉野傳說中的鬼怪,後古文多用以比喻各式各樣的壞人。(再次驗證世上最可怕的生物是人?)
不思議之一:萬聖夜其實是除夕夜?
追本朔源,現在經常被外界,尤其東方華人誤解,以為興起於泛基督一神信仰的萬聖節,最早的雛形並非現蹤在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耶路撒冷)等傳統耶和華(獨一神)信仰體系盛行之處,而是在地理位置相對遙遠的不列顛島,也就是來自於古塞爾特民族(Celt)的傳統民俗節慶。
| 維基百科檔案照 |
傳說在古塞爾特自然神祉與萬物崇拜的宗教觀裡,人們認定新的一年乃肇始於11月1日(正月初一),故象徵終結夏季最末一刻的除夕夜(10月31日),不只陽世間的百姓會歡慶穀物豐收,來自黑暗國度的死神與眾多亡靈們也會趁機重返人間,四處遊蕩以尋找獵物,享受難得的飽餐一頓,故古塞爾特人將其取名可怖的奪魂之夜「薩溫」(Samhain)!
有鑑於此,古塞爾特人會用火點燃收割後剩餘的農作物當作祭品,同時在每個人的身上披覆著動物毛皮或是特殊的面具,讓自己從外觀上看不出來是正常人類,而是無法形容、醜陋至極的異次元生物,一方面得以嚇跑作惡的鬼怪,另一方面則也能夠適時保護著族人,不至於在除夕狂歡後淪為魔鬼「抓交替」(lia̍h-kau-thè;替死鬼)的犧牲品。
對了,「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ing)的習俗可能同樣源於古塞爾特人,孩童會假冒鬼怪向鄰人索取食物,以求得雙方來年的好運。
到了西元四世紀左右,隨著「普世公會議」(Ecumenical council)的盛大召開,羅馬帝國正式將泛基督教(大公教會,也就是現在的「羅馬公教 / 天主教」)合法化,後續並扎根國家跟宗教之間的密不可分與一體化,也讓早年耶穌於以色列所傳之救恩福音逐漸成為全歐洲人與其管轄領地的信仰核心。又伴隨族群遷徙與通婚繁衍,耶和華獨一神的敬拜架構與禮節儀式也被帶往古塞爾特民族的生活社群……然而,水乳交融下,「薩溫」的鬼節文化卻也透過塞爾特裔基督徒不自覺的逆向滲透,於舊有民俗活動參雜新制敬拜的概念裡,悄悄影響了羅馬帝國的固有三觀。
值得留意的是,大公教會當年看待「鬼節」的立場其實一開始與怪力亂神之說毫無干係,生性敬虔的神職人員純粹只為感念過往數世紀以來,因傳揚福音而英勇殉道的諸多聖徒們(包括《新約聖經》各篇章所提及之彼得、保羅、司提反和初代教會的多數信眾們),並期盼教會能有統合共識,訂定出一個專屬於偉大殉教者的紀念聖日。因為當時諸如「安提阿」教會(位於今土耳其境內)等,各地都已擁有獨立的聖徒紀念日,此外,大公教會更期許此一法定日子的設置能夠不留痕跡地把往昔羅馬帝國舊曆中實施的「死靈之日」巧妙融入教會新曆法內……
換句話說,這就是今日我們相當熟悉文化層面中「複製 + 貼上 = 覆寫」的概念,讓教會信徒們能夠從老舊民俗傳統中萌生全新且堅定的信仰真諦……故羅馬天主教起初是將殉教者的聖日設立在5月13日,剛剛好,一日不差,正是早先羅馬舊曆中的死靈之日。
不思議之二:萬聖節的日子本來在春末?
緊接著,「薩溫」加上「死靈之日」,再添以部分來自大公教會認可的神學邏輯,一系列宗教化學作用醞釀而出的「萬聖節」,最重要的關鍵時刻,發生在西元609年的時候……
![]() |
| 維基百科檔案照 |
在當年的11月1日(有學者指稱仍是5月13日),宏偉磅礡、氣勢浩瀚,重建於西元二世紀早期,原本歸屬在多神信仰體系的羅馬「萬神殿」(Pantheon),藉由東羅馬帝國皇帝福卡斯(Focas)的恭敬獻祭下,將其交由教會全權管理,劃入教會資產。而獲教宗波尼法爵四世(Sanctus Bonifacius PP. IV)重新命名「聖母與殉難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的「萬神殿」,由昔日崇拜異教偶像(朱比特、維納斯與馬爾斯)的廟宇轉化成聖潔教堂(聖母瑪莉亞與所有基督殉難者)的作法,亦順勢推演了日後紀念「萬聖節」的濫觴。
時序又過了一百多年,到了西元八世紀初期,誕生在敘利亞的教宗額我略三世(Gregorio III)將聖彼得大教堂裡的一座小聖堂獻給了歷史上所有為福音殉難的聖徒們,也首次明確把11月1日視為是「紀念諸聖之日」。而此一強烈帶有「政治與宗教正確」的公開舉動,除了壓制並屏除舊有羅馬曆5月13日的「死靈之日」外,更期許教會信眾們能再次緬懷其聖德偉業!
![]() |
| 維基百科檔案照 |
當然,在神聖的十字架見證下,諸聖日的確立也能光明正大的徹底與「鬼怪」脫鉤。
一個宗教或組織若缺少主政者的背後撐腰或相關權勢人士的鼎力支持,基本上在早年(放諸現代亦準)是難以維持長久的,所以把諸聖紀念日普及化(進入庶民之家)與世俗化(成為固定節慶)則要歸功於西元八世紀末雄霸一方的查理曼(也就是西洋撲克牌上的「紅桃K」主人翁)與虔誠者路易這一對法蘭克王國的父子檔皇帝,還有宗教學者阿爾庫因(Alcuin of York),藉由他們三人對於福音在歐陸土地上的傳播和弘揚,紀念殉道者的儀式也越發深植於西方人的心中,成為一種根深蒂固,難以抹滅的信仰文化。
![]() |
| 維基百科檔案照 |
查理曼於在位期間多次率軍攻擊伊比利半島上的穆斯林與法蘭克王國東方的薩克森人,以種族屠殺的方式逼迫異教徒敬拜上帝、受洗入教,否決一律處決。後來他於西元800年時受羅馬教宗利奧三世(Sanctus Leo PP. III)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甚至被譽為是「文明的啟蒙者」。
即使歷經數百年來的各個王權更替與文化變革衝擊,西元十六世紀時更面臨日耳曼興起之「宗教改革」(Reformatio)運動的空前挑戰,進一步衍生出「新教徒」(今日所稱「基督教」)脫離舊有大公教會獨立的紛擾與對抗,但一脈相承而來的羅馬天主教教會曆法中,每一年的11月1日依舊被設為「諸聖節」(All Saints' Day / Sollemnitas Omnium Sanctorum / Hallowmas)也就是萬聖節正日,作為慶祝所有被列入聖品的聖人之瞻禮;
至於萬聖節正日的隔天,11月2日則另外被天主教教會訂定為「諸靈節」(All Souls' Day),亦為「追思亡者節」,教廷上下更視整個11月為「煉靈月」,特別為仍處於煉獄中的靈魂迫切祈禱。於追思亡者節的下午,信徒們也會聚集在天主教墳場舉行聖祭禮儀,追思所有亡故的信眾,希望這些先離開的親朋先祖們早日離苦得樂,抵達天堂、與主同在。
在瑞典、英格蘭、加拿大等地,雖然多數人已接納新教(基督)教義,被歸類為新教色彩濃厚的國家,但不少教會依舊保留了部分「諸聖節」的紀念活動或儀式,甚至會特別選定在11月月初時進行追思儀式,緬懷故人;而在過去一年內別世的會友們,教會更會將其相片或名牌特別黏貼或標示在專屬紀念牌(或昔日參加禮拜時的慣用座位)上,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卻深深意味著教會的弟兄姊妹們始終記得他(她)過去藹愛上主、渴慕聽道的蒙福身影。
不思議之三:南瓜燈籠一開始是白蘿蔔燈籠?
「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
,蘇格蘭小朋友如是說。
![]() |
| 維基百科檔案照 |
橫跨兩千餘年的時空長廊,從聞風喪膽的鄉野怪談到尊主為大的聖徒事蹟,歷經前述的宗教沿革跟參雜古塞爾特民族的傳統習俗,兩相合併與不斷轉化,猶如一場無國界跟無菜單料理的時空對話,諸聖節的前一晚,也就自然形成了所謂的諸聖夜、萬聖夜!又古人早年以奇特裝扮來驅趕邪魔的動作,後來就變成了萬聖夜「化妝舞會」的由來!
從嚇鬼的「無形」到嚇人的「有型」,睿智的人類也算是完成了另類的「升級」吧?
只不過,此時此刻,吾人口中所稱「歡度佳節」(這裡沒有不敬的意思)的萬聖夜,尤其在韓國、台灣、香港或澳門等地,隨著行銷活動的推波助瀾,恐怕已是一個高度偏向商業化及沾染英、美娛樂化的節慶了!與訴求神聖、敬虔的宗教涵義幾乎沾不上邊。
對了,作為萬聖節裝置藝術中最不可或缺的配角:「南瓜燈」,也就是俗稱的傑克燈籠(Jack-o'-lantern),其習俗起源大約要追朔至愛爾蘭中世紀的民間故事《吝嗇鬼傑克》。據說天生狡詐如他,由於取得了與魔鬼之間的契約,因此不會墮落地獄受苦,但喜好說謊的個性卻也讓傑克無法順利進入天國享福,死後魂魄只能於伸手不見五指的陰間流浪。後來魔鬼好心地給了傑克一小塊放在挖空白蘿蔔裡的炭火,方得為他指引方向,尋得暫時的歇息之所……
白蘿蔔,除了象徵人類的頭骨顏色之外,在中南美洲,以燭火照亮中空白蘿蔔的做法更意味著逝去家人的靈魂將永遠守護其後代子孫。在地利之便下,傳統的愛爾蘭燈籠素材多半取材自手邊隨手可得的白蘿蔔或馬鈴薯,蘇格蘭人則是甜菜。但自從西元1840年以降,當來自歐洲的移民發現美國又大又圓的南瓜更適合拿來當作傑克燈籠之後,今天普遍都只看得到南瓜燈籠,而鮮少看到白蘿蔔燈籠囉。
有「美利堅文學之父」雅號的作家厄文(Washington Irving),筆下《沉睡谷傳奇》(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裡那位受砲彈襲擊而不幸殞命的無頭騎士儼然就是書中最膾炙人口的角色……但不說或許您不知道,在部分國家所流傳的奇譚或雜事錄,來自德國黑森州,昔日勇敢投入美國獨立戰爭的無頭傭兵,偶爾會使用南瓜來替代他苦苦尋覓不見的頭顱。
![]() |
| 維基百科檔案照 |
然而,在某種神學教義上的詮釋對立面上,因為新教(基督教,亦就是改革長老宗、信義路德宗、靈糧堂、神召會系統等等)不支持也不承認羅馬天主教所謂「聖人崇拜」的宗教論點,故大多數新教教會是拒絕承認諸聖節、諸靈節的日子;同時,為了以正視聽,有些教區主事者更明文要求轄內會眾和孩童們千萬別被魔鬼施下的萬聖節伎倆給吸引的呢。
不思議之四:酆都、京都均非國會正式認證的鬼都!
誠如台灣習俗農曆七月初一迎接鬼門開的「盛況」,日沒之後的萬聖夜似乎也是一個眾鬼聯誼的日子。而提及鬼怪妖魔聚集之地,吾人腦海裡多半會聯想到有「陰曹鬼城」之稱的中國酆都,以及「百鬼夜行」的必經之地日本京都,但位於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州的阿諾卡(Anoka),可是真正取得國會認證,如假包換的「萬聖夜之都」(Halloween Capital of the World)呢!
主要是當年伴隨愛爾蘭人、蘇格蘭人等古塞爾特人後裔移民新大陸後的開枝展葉、文化傳播,到了西元二十世紀初期,慶祝萬聖夜的活動著實已成為美國世俗化的重要慶典之一,但青少年無心的惡作劇卻也招致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負面影響,甚至衍生出意料之外的暴力犯罪案件,因此在西元1920年時,以商人兼劇院老闆格林先生(George Green)為首的阿諾卡公民團體,決定結合政府機關與民間組織,通力合作,籌劃了第一次全民共同參與的萬聖夜遊行,除了有國民兵與警消單位跟民眾同樂和防災宣導外,青少年還能免費取得豐盛的餐點。
當晚活動落幕,警方沒有接獲任何犯罪通報。
往後幾年,阿諾卡市民持續打造出不同凡響的萬聖夜遊行,包括了商家彩繪、舞蹈、合唱比賽跟煙花展演,吸引成千上萬的各州遊客造訪。西元1937年間,藉由眾議員的遊說,新聞記者的報導,國會正式通過批准,將「世界萬聖夜之都」的頭銜頒給了阿諾卡,也讓這座當時人口不及五千人的小城市從此聲名大噪。
尾聲:
逝去的人並不可怕,因為他(她)們曾經與我們一同歡笑、一同哭泣。遠颺的船帆升起,拋下了執拗的肉體,但卻乘載了我們對他(她)們滿滿的愛與回憶,從今時直到永遠,沒有改變,等著那一天,我們再次於樂園歡笑高歌。
萬聖節,想想其實有點感性。
![]() |
| 維基百科檔案照 |
.jpg)






留言
張貼留言